接受美学视角下译者的读者意识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ch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想。其主要观点是文学研究不能只以作品为中心,而应该把读者也作为对象,也就是说要重视作品的信息的反馈系统。而接受美学指导下的翻译研究也不同于传统的翻译研究,它将文本意义重新定义。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是为读者而创作的,那么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译语读者接受和理解。至此读者在文学翻译研究中的主体地位开始凸显。在如今倡导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翻译研究,但是其中有大量的研究仅仅只关注到译本本身,而忽视了在接受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读者。本文基于接受美学的两个核心概念“召唤结构”和“期待视野”,研究老舍文学奖获奖作品著名作家阎连科所著《受活》的罗鹏英译本。通过对原文与译文的比较,重点分析译者的读者意识在翻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其中翻译过程主要研究译者对视野期待的关照和对原文本召唤结构的重现与补充。首先考察的是译者对于目标读者的视野期待的判断与关照。对于读者的定向期待,译者采用的是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手段,将陌生的表达转化为目标读者熟悉的表达。对于创新期待,译者倾向于保留作品的异质性。其次考察的是译者对于源文本五个层次的“不定性”和“空白”的再现。在不造成阅读障碍的前提下,译者充分相信读者,尽可能重现原文的召唤结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译者也会对空白进行补充,以帮助读者更好地阅读。面对《受活》这样带有强烈地方色彩的作品,罗鹏仍能保证译文的文学性和可接受性,这正是译者充分考虑到西方读者阅读体验的结果。由此可以推导出,翻译时译者须拥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时刻将读者牢记于心,充分考虑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这样才能创造广为接受的成功译本。
其他文献
Geodatabase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提出的第三代地理数据模型, 在分析和总结城市排水系统规划涉及的内容以及前人进行的有关GIS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规划的基础上,对Geoda
通过添加温拌剂和抗车辙剂解决沥青混合料的施工和易性及车辙问题。以裹附率和空隙率分别确定温拌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温度和压实温度,通过室内试验评价温拌剂和抗车辙剂的改性
以高侧链聚合度的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醚(HPEG-4000)、丙烯酸(AA)、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为聚合单体,在H2O2-VC氧化还原引发下,利用自由基聚合反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