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昆明地区三种马拉色菌皮肤病即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菌种分布情况和易感因素,为预防马拉色菌感染及减少发病率提供依据;2、研究山苍子油抗马拉色菌的活性及分别与氟康唑、伊曲康唑及酮康唑联合抗真菌效力,为临床治疗马拉色菌引起的相关疾病选择新型高效低毒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收集临床典型、真菌镜检阳性的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脂溢性皮炎(头皮屑)的病例,并进行马拉色菌培养和鉴定,分析马拉色菌菌种构成情况,同时用自制调查表对入选病例进行易感因素调查。2.参照美国国家临床试验标准化委员会(NCCLS)提出的M27-A方案,测定山苍子油对临床分离优势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值)。3.同时测定了山苍子油与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分别联合抗马拉色菌的MIC值,对三种抗真菌药物与山苍子油联合用药前后的MIC值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1.共收集158例病例,男104例,女54例,平均年龄29.4岁,多汗、油性皮肤患者所占比例均超过60%,培养到111株马拉色菌,分离出6个菌种:糠秕马拉色菌38株、合轴马拉色菌29株、厚皮马拉色菌20株、限制马拉色菌11株、斯洛菲马拉色菌7株、钝形马拉色菌6株,优势菌株87株。2.山苍子油对临床分离的87株马拉色菌的优势菌株(糠秕、合轴、厚皮)MIC值范围为625~20000μg/ml,MIC均值为3130.76±846.752μg/ml,合轴马拉色菌、厚皮马拉色菌、糠秕马拉色菌的MIC平均值存在差异,糠秕马拉色菌的MIC平均值明显低于合轴及厚皮马拉色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种唑类抗真菌药对马拉色菌临床分离株的MIC值范围、MIC50和MIC90值有一定差别,三种唑类抗真菌药对马拉色菌敏感性由高到低分别为:伊曲康唑、酮康唑、氟康唑;4.山苍子油分别与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联合用药时各药物的MIC均值均比单用时有显著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0.5<FICI≤1,联合应用有相加作用。结论1.马拉色菌感染好发于男性青壮年,油性皮肤及多汗的患者更易发生花斑癣及马拉色菌毛囊炎,糠秕、合轴、厚皮马拉色菌为本地区马拉色菌感染的优势菌种,各疾病的优势菌种及菌种分布间存在差异;2.山苍子油对马拉色菌有抗真菌作用;3.3种唑类抗真菌药对不同马拉色菌菌种的敏感性有所不同;4.山苍子油与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有联合抗真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