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与其动物传粉者和散布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丰富了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并且是生物多样性进化与维持的重要机制。传粉和种子散布都是植物繁殖和扩散的关键步骤,弄清楚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如何影响作为鸟类种子散布者和传粉者的来访将有助于我们理解鸟类与植物间的弥散协同进化程度。本研究通过比较中国西南地区热带雨林中的两个受到不同人为干扰程度的互惠系统,旨在了解植物的形态学特征和栖息地质量怎样影响拜访鸟类的组成,动植物关系网在结构的嵌套性上有何差异,以及此关系网对不同的栖息地的响应。主要结果如下:1.在四个研究地点共记录了分属于16个科的52种鸟。其中,食果鸟占48.1%,杂食性鸟占26.9%,食蜜鸟占23.1%,食虫鸟占1.9%。常见的食果鸟有:鹎(Pycnonotidae)(13种,占25%)、拟啄木鸟(Megalaimidae)(6种,占11.5%)、鸽子(Columbidae)(4种,占7.7%)、阔嘴鸟(Eurylaimidae)(1种,占1.9%)和长尾小鹦鹉(Psittacidae)(1种,占1.9%)。常见的食蜜鸟包括,太阳鸟(Aethopygae)和捕蛛鸟(Nectariniidae)(7种,占13.5%)、啄花鸟(Dicaeidae)(5种,占9.6%)。另外还有一些杂食鸟和食虫鸟,包括:绿野鸟(Chloropseidae)(3种)、绣眼鸟(2种)、喜鹊(Corvidae)(2种)、黄莺(2种)、八哥(Sturnidae)(2种)、燕卷尾(Dicruridae)(1种)、朱雀(1种)、知更鸟(1种)及黑脸噪鹛(1种)。在勐仑的原生林观察记录到的鸟类有42种,鸟类生物多样性指数2.54;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沟谷雨林观察记录到38种,生物多样性指数2.17;在石灰山雨林观察记录到的鸟类有32种,生物多样性指数1.32;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区(园区)观察记录到的鸟类有32种,生物多样性指数1.32。植物园西区和沟谷雨林的食果鸟类和食蜜鸟类最为相似,相似性指数0.87,高于植物园西区和石灰山雨林(0.69),高于植物园西区和勐仑原生林(0.65)。2.记录了35种食果鸟和食蜜鸟造访盛果和盛花的植物,占四个研究地点记录鸟种类的67.3%。共有29种食果鸟拜访了72种植物(分属28个科)并取食了果实或种子。共有分属于7个科的17种食蜜鸟拜访32种植物(分属22个科)并取食花蜜。有分属于5个科的11种鸟(31.4%)取食果实/种子和花蜜。3.栖息地、结果植物特征和果实特征对食果鸟群落组成有明显的影响,这些特征包括:种子大小、每果种子数、果实颜色及光亮程度、果实类形、树高,树冠体积及果实产量。无论是四个样地综合考虑还是在任意一个样地中,食果鸟和植物间的相互关系都是不对称的,嵌套性程度受森林类型和干扰程度的影响。非石灰山雨林嵌套程度高于石灰山雨林。干扰较少的原生林如勐仑原生林与破碎化的林地或开阔地如植物园西区的林地相比,嵌套程度更高。4.食果鸟和榕树之间的关系:拜访不同榕树的鸟的种类数受果实产量和林冠大小显著影响,但不受果实的颜色和大小的影响。栖息地对鸟类的组成有明显影响。榕树和食果鸟的相互关系也是不对称结构,嵌套程度受森林类型和干扰程度的影响,这与食果鸟和植物间的关系相类似。5.与之相反,所检测各种性状特征仅花的颜色显著影响食蜜鸟的组成,而生境及其它性状的影响均不显著。将四个样地综合考虑,访花鸟和受访植物的相互关系呈现弱不对称结构,但在大多数研究地点并没有呈现嵌套性。其嵌套性与森林类型及干扰程度不相关。版纳植物园西区嵌套程度最高,沟谷雨林嵌套程度最低。综上所述,在这古热带的季节性热带雨林中,具有非对称性结构的植物与食果鸟之间的关系与嵌套性相对较弱的植物与食蜜鸟的关系相比,前者的弥散协同进化关系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