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孔情绪识别能力的选择性损害,已被证实与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有关。大量行为学研究已经证实,老年人负性情绪识别正确率下降,而正性情绪识别则相对保留。事件相关电位(ERP)可以锁时性地反映面孔情绪识别的动态过程。因此,本研究利用ERP技术探讨了:(1)老年人面孔情绪加工的神经动力学改变及其与认知功能的关系;(2)视觉窗口和知觉负荷对老年人面孔情绪加工的潜在调节机制;(3)老年人面孔情绪加工中是否存在社会情绪选择性理论框架下的“积极效应”。本研究结果发现:(1)P100振幅无组间差异,提示老年人对情绪面孔的早期视觉侦测保持完整;老年组负性情绪面孔诱发的N170振幅比青年组更高,而正性情绪面孔诱发的右脑N170振幅则无组间差异。同时,老年组负性面孔情绪诱发的VPP振幅明显减弱,两成分振幅间的相关性消失,且N170及VPP振幅可以共同预测老年人负性面孔情绪识别成绩。老年组在刺激呈现后200-500 ms内表现为持续的枕-颞头皮电极负偏向,青年组则表现为前额部头皮电极负偏向,且在负性情绪面孔条件下3次负偏向增强,在正性和中性面孔条件下2次负偏向增强。老年组负性情绪识别成绩与MoCA得分正相关。(2)情绪面孔早期加工的注意指向阶段,知觉负荷对P100振幅无调节作用;在情绪面孔结构编码阶段,两组N170振幅均受视觉窗口调节(聚焦视窗大于分散视窗),但不受知觉负荷调节;在二阶构型编码阶段,老年组在高知觉负荷聚焦视窗悲伤面孔条件下右脑P2振幅比青年组更小,在高知觉负荷分散窗口愉快面孔条件下右脑P2振幅比青年组更小。(3)在执行面孔情绪分类任务时,两组在负性和正性面孔情绪识别错误类型上没有差异,但青年组倾向将中性面孔情绪识别为负性情绪,而老年组无该现象。未观察到老年组在情绪面孔早期加工(70~130 ms)中对愉快表情的前额电极正偏向,未观察到N170成分振幅对正性情绪面孔的加工增强或/和负性情绪面孔的加工减弱。在执行情绪面孔再认任务时,两组对悲伤面孔的再认击中率均高于中性面孔,老年人对负性情绪面孔记忆优势相对保留。本研究结论是:(1)老年人对负性情绪面孔结构编码困难,正性面孔结构编码则相对完整。VPP及N170振幅可以预测老年人负性情绪识别正确率,两者失去了在青年人中观察到的相关性,提示老年人执行面孔情绪分类任务时,在情绪面孔结构编码阶段可能存在前额叶和枕-颞叶神经活动的交互作用减弱。提示在执行面孔情绪分类任务时,两年龄组可能募集不同的神经网络,采用不同的加工策略。认知功能在老年人负性面孔情绪分类能力改变中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结果表明,老化是编码和识别面孔情绪的潜在脆弱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可能有助于对轻度认知障碍高风险个体的早期发现。(2)老年人在情绪面孔早期加工的注意指向及结构编码阶段仅受视觉窗口调节,二阶构型和后期加工则受知觉负荷和视觉窗口共同调节。老年人对情绪面孔有整体加工倾向(分散视窗),聚焦视窗有利于老年人对负性情绪面孔的结构编码增强。(3)本研究结果尚不支持老年人在面孔情绪早期加工阶段存在年龄相关“积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