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理论视域下的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in900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大量农业人口由乡村转向城市,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这是一个城镇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发展所必然出现的趋势。这些农业剩余劳动力能否被妥善安置就业、适度协调转移,直接关系到我国众多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命运,关系到我国农村改革进程的顺利与否,关系我国城镇化、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农村乃至整个国家社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因此,本文以马克思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思想为基本理论前提,立足于国家现实;分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及现状;提出在马克思理论指导下,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有效模式和路径。为新时期我国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本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思想:他认为城乡分离和资本占领农业是农业劳动力产生的源泉,因为它促使农业劳动力分化为农业雇佣工人和农业剩余劳动力,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转变为工业雇佣工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科学预想:城市工业迁往乡村而实现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二是农村经济中自发形成的乡村工业化与非农化。当然一百多年后,无论是生产方式、经济形态,还是社会制度都与马克思经典理论诞生时期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所以马克思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理论体系也需要在时代变迁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对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并给予理论依据和解决途径。本文第二章详细阐述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关于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并从中分析出这些成果与马克思理论之间的潜在联系,既充实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也加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我国意识形成领域和经济实践过程中的指导性地位。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除了数量多,还面临着转移的困境。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相关制度的制约、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不合理、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不高、农业的产业化程度低,乡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等因素,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窄,不能进行合理有效地转移。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本文从马克思理论的视角出发,提出一些解决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途径:一方面加快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要深入探索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模式;其次,要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增强农业劳动力的劳动技能,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个体素质。综上所述,本文主要是将马克思关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应用于我国现阶段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践探索中,从而提出更合理、更适合我国国情的转移措施和转移模式,提高农业剩余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全面稳定发展,早日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其他文献
总结和归纳已有的研究成果,阐明了饲养动物在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经济效应、现有生态种养技术急需克服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动态;展望了饲养动物在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正>在我国,藏汉文化的交流,源远流长,当公元前两千年前,传说中本教就在青藏高原传播,本教文化已渗透于我国西部羌人各部,也进而东向与华夏文化交流,藏文化和语言中对华夏人
<正>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评价艺术不仅需要理论上的学习和认识上的转变,更需大量的实践探索。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
会议
蔬菜作为人们一日三餐生活的必需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之,无公害蔬菜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有一定的消费群体,其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本文研究的对象为
由于化石能源的储量不断减少及其与环境的矛盾不断加深,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量,寻找新型的替代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共性问题。而生物质能源凭借着其自身所拥有的种类多
随着经济体制和财务体制的不断改革,私营企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私营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却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出现许多财务管理问题,严重影响私营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剧,大量农村土地被征用,一方面推动了全国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大量被征地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土地一
几十年以来,金属腐蚀一直是工业生产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传统方法常用六价铬对金属进行成膜处理或是用磷酸盐转化处理金属表面。但是六价铬离子是强致癌物质,而磷酸盐则
<正> 在全国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隆重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之际,山东省人大工作理论研究会于12月17日在济南召开了全省第五次人大工作
世界一体化促进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深层次的联系,但同时却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全球市场的竞争压力,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