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骨修复材料的血管化是骨修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变化在血管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赋予骨修复材料免疫调控特性以增强血管生成无疑是改善骨缺损修复效果的新策略。本研究设计和构建了不同孔径的3D打印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从免疫调控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孔径的β-TCP支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增强血管生成进而促进骨修复的机理;基于β-TCP支架优异的骨修复效果,初步探索了3D打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2002286);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2007020002); 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202102020005); 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2022A1515010608、2020A151511104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骨修复材料的血管化是骨修复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变化在血管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赋予骨修复材料免疫调控特性以增强血管生成无疑是改善骨缺损修复效果的新策略。本研究设计和构建了不同孔径的3D打印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从免疫调控的角度研究了不同孔径的β-TCP支架调控巨噬细胞极化增强血管生成进而促进骨修复的机理;基于β-TCP支架优异的骨修复效果,初步探索了3D打印β-TCP支架对临床小节段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最后,将具备免疫调控作用的锶(Sr)掺杂到3D打印磷酸钙支架(Sr TCP)中,研究了Sr的引入能否调控巨噬细胞的表型极化及其功能进而增强血管早期生成及形成成熟的血管网络并最终促进骨缺损的快速修复。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1)采用固相烧结法制备了β-TCP粉体,利用挤出式3D技术制备了不同孔径3D打印β-TCP支架。巨噬细胞极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孔径β-TCP支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巨噬细胞促炎基因的表达和细胞因子的分泌,且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由M1表型向M2表型极化。大孔径TCP400支架能够调控巨噬细胞分泌浓度较高的PDGF-bb细胞因子,表现出优异的促血管生成的潜能,且大孔径支架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后的旁分泌物能够促进HUVECs划痕的快速愈合、成血管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及诱导HUVECs形成管状结构。(2)在体内评价了3D打印β-TCP支架用于胫骨缺损修复的效果,并探究了支架孔径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极化增强血管化促进骨再生的机理。研究发现,与小孔径支架相比,大孔径支架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此外,大孔径TCP400支架在骨缺损过程中能够促进PDGF-bb的表达和分泌,最终使得骨缺损区域的微血管密度较高。骨再生研究结果表明,大孔径TCP400支架新生骨形成的时期较早且新生骨的形成速率较快,最终形成了致密的新生骨。(3)将计算机辅助技术及3D打印技术相结合实现了畸形截骨矫形手术后小节段骨缺损的个性化与精准化修复,3D打印β-TCP骨植入体与小节段骨缺损完全吻合。患者愈后良好,腕部外观和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术后6个月X线显示β-TCP骨植入体逐渐被吸收,取得了较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4)研究了不同Sr掺杂量的3D打印Sr TCP支架调控巨噬细胞增强体外血管生成的性能。支架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结果表明,Sr TCP支架能够促进巨噬细胞由M1型向M2型极化,且对Sr的掺杂量具有依赖性。Sr TCP支架能够调控巨噬细胞分泌高浓度的VEGF及PDGF-bb细胞因子,表现出优异的促血管生成潜能。HUVECs的划痕愈合、成血管相关基因表达及体外管形成结果证实Sr TCP支架可以通过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血管的早期生成。(5)在体内评价了Sr TCP支架用于胫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并探究了支架调控巨噬细胞表型极化增强血管生成促进骨再生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Sr TCP支架能够调控巨噬细胞分泌和表达血管萌芽、形成和成熟相关的VEGF和PDGF-bb细胞因子,并且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在骨缺损区域内形成了密度和数量均较高的血管网络;Micro-CT、组织学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Sr TCP支架能够使新生骨生成的时期提前,且能够促进软骨向新生骨的转化以及新生骨生成的速率增加,并最终取得了较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本研究发现了3D打印β-TCP生物活性陶瓷调控巨噬细胞极化促进血管萌芽、形成和成熟进而促进骨缺损修复的级联效果和作用规律,为设计具有免疫调控功能的骨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加剧,股票市场的风险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关注。与西方市场不同,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着大量散户投资者,其交易行为更多的是受到投资者情绪的影响。此外,中国股票市场的表现还非常容易受到政府政策的影响。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中,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当下突出的现象,既能为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创造潜在的动力,但也会向宏观经济和金融市场传递巨大的风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市场非理性情
肿瘤细胞为了维持不断增殖的需要,产生了许多“月光”蛋白(Moonlighting proteins)。这类蛋白除了发挥原有功能外,还衍生出新的功能,以应对肿瘤细胞对于微环境的适应。其中,同一蛋白的不同亚细胞定位往往赋予其新的功能,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葡萄球菌核酸酶结构域蛋白1(Staphylococcal nucleas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1,SND1)是一
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可提高药物溶解度、改善组织分布、降低毒副作用,在化疗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递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纳米药物在体内会面临血液、肿瘤和细胞等多重递送障碍,降低了药物的递送效率,其中纳米药物在肿瘤组织渗透不佳是严重制约疗效的关键因素。高效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应能够适应不同递送阶段的需求,改变其性能以提高递送效率。构建生理微环境响应的智能型纳米药物,是实现上述目标,克服体内递送障碍的重要策略
免疫疗法旨在增强机体自然防御能力以消除恶性细胞,是癌症治疗的一项重大突破,有望彻底改变癌症的治疗方法。自2013年肿瘤免疫疗法被《科学》选为年度突破以来,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已成为焦点,并且多个PD-1/PD-L1阻断抗体被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用于临床。然而,肿瘤细胞已经进化出多种机制以逃避免疫监视,例如抗原呈递的缺陷、免疫检查点的上调以及免疫抑制细胞的募集,阻碍了免疫细胞的抗肿瘤免疫
化疗作为癌症治疗最常用的手段之一,其临床应用常受到选择性差和副作用严重的限制。前药是药物分子的生物可逆衍生物,它们在体内经过酶促或化学反应后可以释放活性母体药物,然后发挥应有的药效,具有改善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生物药学或药代动力学特性等方面的效力。因此,研发具有肿瘤特异性激活的前药,尤其是将其与聚合物偶联形成聚合物纳米前药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纳米药物相比,聚合物纳米前药既具有聚合物前药的高载药量、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肝脏疾病,其病理特征表现为肝内小胆管的破坏,进而导致胆汁淤积,并最终发展为肝脏纤维化和肝硬化。目前,临床上批准用于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的两种药物,熊去氧胆酸和奥贝胆酸,都是通过发挥利胆作用从而改善患者胆汁淤积的症状,并非从缓解胆管损伤的角度治愈疾病。并且,这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十分有限。因此,探寻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发病中的作用靶点对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原发性胆
我国经济事业的腾飞带动了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随着桥梁服役年限的增加,积水、裂缝等桥梁病害直接威胁桥梁运行安全,需要采用桥梁监测系统对桥梁健康进行监测。当前桥梁健康及病害监测手段多,但是缺乏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以满足桥梁监测、维护和系统化管理的需要。本文基于以上背景对城市桥梁健康及病害监测平台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城市桥梁健康及病害监测平台的实际需求出发,结合相关规范文件对平台
造血是通过细胞内外的分子和信号通路紧密共同调控的。阐明生态位微环境对人类胚胎造血发育的调控机制一直是体外生成功能性造血干细胞(HSC)的关键所在。针对这一难题,我们建立了基于人胚胎干细胞(h ESC)向背主动脉性腺中肾区(AGM)类器官的体外分化系统,该系统概述了胚胎造血的关键阶段,实现在体外模拟胚胎期AGM的发育及HSC的生成。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胚胎发育过程中的第一批HSC
脂肪组织巨噬细胞(Adipose tissue macrophages,ATM)的激活促进了肥胖中的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在肥胖的脂肪组织慢性炎症中ATM被认为可能具有核心地位。然而,在肥胖发展过程中参与ATM激活的转录调控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我们进行了基于Tn5转座酶检测染色质开放程度的测序分析(ATAC-seq),以分析肥胖模型鼠和对照鼠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和ATM的染色质可及性(染色质开
研究背景肝细胞癌是全球第6位、也是我国第4位常见恶性肿瘤。它起病隐匿,进展迅速,首诊时多为晚期且肿瘤异质性强,治疗后极易复发转移等一系列原因导致目前肝细胞癌患者的总体预后依然较差。因此,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深入探索肝细胞癌发生发展与复发转移的机制,发掘新的干预靶标与治疗手段对于改善肝细胞癌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α-甲胎蛋白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肝细胞癌诊断标志物,但其最大的缺点是敏感度低。外泌体是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