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板块南缘伏牛山花岗岩成因及大陆动力学意义

来源 :中国地质科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岗岩的成因与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有密切的联系。伏牛山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研究该岩体对研究秦岭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伏牛山花岗岩体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伏牛山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构造演化过程,取得如下主要进展:伏牛山岩体为多期次岩浆侵位形成的复式岩体,其中肉红色中粗粒一不等粒花岗岩是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锆石U-Pb定年表明岩体形成于侏罗—白垩纪,并经历了 3期岩浆活动。第一期岩浆活动发生在145Ma左右,主要形成肉红色似斑状Ⅰ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的εHf(t)平均值为-16.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2265Ma,推测其物质来源以壳源物质为主。第二期岩浆活动发生在130Ma左右,主要形成肉红色不等粒Ⅰ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的εHf(t)平均值为-14.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2125Ma,推测物质来源仍以古元古代壳源物质为主,同第一期花岗岩的物质来源相近。第三期岩浆活动发生在110~120Ma,形成肉红色中粒花岗岩和灰白色中细粒花岗岩,是伏牛山岩体的主要形成期。两种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都是Ⅰ型。中粒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平均值为-9.2,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1761Ma,反映了源岩与前两期花岗岩稍有不同,可能以晚古元古代壳源为主,混合有少量的新生地壳成分。但是第三期中细粒花岗岩εHf(t)平均值为-3.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1370Ma,推测其源岩与其它期次的岩石不同,以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为主,同时混合有古元古代地壳成分。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完成了:1)锆石U-Pb年代学填图,发现第一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岩体的中东部,第二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岩体的中西部,第三期花岗岩是伏牛山岩体的主体。2)锆石Hf同位素填图,发现岩体的源岩主要为古元古代壳源物质,中西部部分花岗岩的源岩以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为主,混合有古老地壳成分。研究认为,太平洋板块在150~125Ma呈SSW方向俯冲,对秦岭地区产生远程效应,因此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秦岭造山带断裂构造再次活动,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这些岩浆呈脉动式上侵形成花岗岩。至120~110Ma时期,太平洋板块呈NWW方向俯冲并后撤,扬子板块及华北板块沿秦岭造山带发生右型走滑拉分,两者共同促使巨量的上涌基性岩浆底垫于下地壳,形成巨量的准铝质花岗岩浆。这些岩浆沿着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裂隙上侵至地壳浅处,形成如今所见的伏牛山岩体。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单绒毛膜双胎是由单个受精卵在胚胎发生的最早阶段分裂形成,双胎共亨一个胎盘,具有相同的一套遗传基因。由于单绒毛膜双胎共享胎盘和胎盘上血管吻合的特殊性,容易出现双胎输血综合征(twin-twin trasfusion syndrome,TTTS)、双胎选择性宫内生长受限(selective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sIUGR)、双胎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T
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学生成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当前我国一些学校在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虽然利用了相关的成绩处理系统,但是对人工管理的依赖性还比较大,这
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开辟了从徐闻、合浦沿中南半岛南下出洋的南海西侧海道。东汉初,有迹象表明,西侧海道与横越琼州海峡的东西海道已然贯通,并在此后数百年间成为中外商船往
目的:分析妊娠期糖尿病(GDM)诱发妊娠期高血压(PIH)的主要临床特征及相关治疗。方法:收治妊娠期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
薪酬是激励机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激励机制,尤其是对于国有企业中的新员工来说,不仅可以获得大量优秀人才,还会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本文首先分析了国有企业新员工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