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岗岩的成因与造山带的形成和演化有密切的联系。伏牛山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南缘,研究该岩体对研究秦岭造山带地质构造演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伏牛山花岗岩体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伏牛山岩体的岩石成因和构造演化过程,取得如下主要进展:伏牛山岩体为多期次岩浆侵位形成的复式岩体,其中肉红色中粗粒一不等粒花岗岩是岩体的主要组成部分。锆石U-Pb定年表明岩体形成于侏罗—白垩纪,并经历了 3期岩浆活动。第一期岩浆活动发生在145Ma左右,主要形成肉红色似斑状Ⅰ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的εHf(t)平均值为-16.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2265Ma,推测其物质来源以壳源物质为主。第二期岩浆活动发生在130Ma左右,主要形成肉红色不等粒Ⅰ型花岗岩。锆石Hf同位素的εHf(t)平均值为-14.1,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2125Ma,推测物质来源仍以古元古代壳源物质为主,同第一期花岗岩的物质来源相近。第三期岩浆活动发生在110~120Ma,形成肉红色中粒花岗岩和灰白色中细粒花岗岩,是伏牛山岩体的主要形成期。两种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都是Ⅰ型。中粒花岗岩的锆石Hf同位素εHf(t)平均值为-9.2,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1761Ma,反映了源岩与前两期花岗岩稍有不同,可能以晚古元古代壳源为主,混合有少量的新生地壳成分。但是第三期中细粒花岗岩εHf(t)平均值为-3.4,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平均为1370Ma,推测其源岩与其它期次的岩石不同,以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为主,同时混合有古元古代地壳成分。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完成了:1)锆石U-Pb年代学填图,发现第一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岩体的中东部,第二期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岩体的中西部,第三期花岗岩是伏牛山岩体的主体。2)锆石Hf同位素填图,发现岩体的源岩主要为古元古代壳源物质,中西部部分花岗岩的源岩以中元古代新生地壳物质为主,混合有古老地壳成分。研究认为,太平洋板块在150~125Ma呈SSW方向俯冲,对秦岭地区产生远程效应,因此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相互作用,导致秦岭造山带断裂构造再次活动,地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花岗质岩浆,这些岩浆呈脉动式上侵形成花岗岩。至120~110Ma时期,太平洋板块呈NWW方向俯冲并后撤,扬子板块及华北板块沿秦岭造山带发生右型走滑拉分,两者共同促使巨量的上涌基性岩浆底垫于下地壳,形成巨量的准铝质花岗岩浆。这些岩浆沿着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之间的裂隙上侵至地壳浅处,形成如今所见的伏牛山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