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集体记忆是凝聚族群认同的重要力量和依据,生活在同一片地方的一个群体往往凭借着共同的集体记忆来保持族群认同。然而黔东南州榕江县的摆王村,却在村民内部存在着分别持苗族和土家族认同的两个人群。作为自外地迁徙来的族群,他们在被周围其他族群包围的情况下,形成了一个事实上的文化孤岛,虽然较好的保持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却找不到自己的故乡。在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寻根之旅,在外来知识精英的影响下,他们产生了土家族认同。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故乡,建构出了两种族群认同。本文试图通过摆王村的故事,考察在宏观历史背景下,一个群体集体记忆重构与族群认同的关系。 文章首先阐述摆王人的概况及苗、土家认同分歧群体的人员构成和观点;然后从摆王人的最初记忆,即祖先逃亡、迁徙离开家乡乃至定居榕江的记忆,结合宏观历史背景,从大历史的角度解答摆王人回乡路断,及摆王摆拉形成爷头洞崽关系的原因。接着是摆王人对土家族认同的记忆,即有关做出土家族推论的记者和后来松桃寻亲的记忆。摆王人对湖南寻亲的记忆,即通过偶然结识的老乡带来的媒体采访,进而产生了一次并不圆满的寻亲活动。及之后借助红苗故土行活动和重办果意盘节,苗族认同再次在族群中占据上风。最后通过运用集体记忆理论与族群认同理论分析摆王人产生族群认同分歧的原因及争端平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