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郑氏书风与云峰刻石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qcd19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云峰山刻石群为主的郑道昭、郑述祖父子书迹,是北朝书风的一类代表。郑氏一门作为北魏至北齐时期的名门望族,其书写心态与书写动机,乃至取法对象,都与洛阳地区的书家有着很大的区别,这两者存在的区别,导致郑氏父子与龙门造像基本处于同一时期,却出现两种不同面貌。郑道昭的书风用笔浑圆厚朴,结体宽博开阔,甚至郑述祖书迹多见隶意,其背后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本文对云峰刻石群中郑道昭、郑述祖的书迹作一个全面梳理,以讨论和研究时代、艺术风潮对个人书家的影响,及个人书家对艺术潮流的影响。通过北魏时期郑氏(郑道昭、郑述祖父子)书风这一特殊的现象,讨论取法的方向对个人艺术风格的铸造造成的巨大力量。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参考新出土的资料,并用不同的思路,及研究对比洛阳地区造像、元氏墓志等经典“洛阳体”石刻的石质、环境等造成的书法风格,对比云峰刻石、天柱山刻石等郑氏父子书写群体的地质环境、石质等,以思考创作载体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期,中国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革,传统社会开始向现代社会变革过渡。政治、文化等变革活动给予了中国美术新的机遇,中国画的概念应运而生。中西方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年代,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张大千成为这一时期中国画画家的代表。在他的艺术创作上,始终坚持以中国传统绘画为本位,在借鉴西方艺术创作技法的同时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在张大千晚年,他将水墨和色彩融汇,创作出酣畅淋漓的泼彩画,以此探索出中国传统绘画走
不断加快的的现代化节奏导致人的理性冲突和感性冲突产生割裂,造成人的精神和肉体分离,艺术恰巧是弥合分裂关系的一种存在,但并非一切艺术都能如此。此时,如温克尔曼所言,不得不向古希腊艺术寻求一个范本。古希腊艺术不只是是精神的范本,同时也是艺术的范本。当我们将希腊瓶画中,画师将所要描摹的外部形象进行解构的时候,所运用的法则称之为“对立的法则”时,我们相应的将画师重构头脑中的画面并统一于瓶面时,所运用的法则
“书画同源”理论由来已久,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就讲到“书画异名而同体”这里更多的是从书法与绘画源流上寻找二者发生的机缘。将源流上的“书画同源”发展为表现形式上的“以书入画”大概是在宋代,文人画大发展之时,“以书入画”的实践是宋代文人画的重要特征,但是宋代文人画家们并没有明确提出这一思想。明确提出这一观念的有据可考的应该是赵孟頫,之后这一观念影响巨大,紧接着元代文人画的发展迎来了
色彩运用一方面是对应于客观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是出自画家内心的情感需求。随着艺术创作实践的发展,色彩运用也随之产生突破。当代工笔画在走向大众的过程中,相应的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借鉴和吸收外来色彩运用规律,同时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精神。塞西尔·维尔罕(Cecile Veilhan)是笔者读研期间一直关注的一位法国女画家,表现女性日常生活是她绘画的重要主题,从她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女性人生中的各个阶段。画
陈洪绶是晚明时期的艺术大家,在艺术理论、绘画风格、诗文书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他在绘画方面的造诣很高,尤精人物画。陈洪绶的绘画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享誉海内外,其中对日本浮世绘的影响尤其深刻。他的绘画作品不但将文人画体现得淋漓尽致,却又不缺少民间绘画通俗的特性。尤其是在晚明时期,大部分绘画作品缺少生气,而陈洪绶独特的人物变异画风更为突出,为当时的文艺创作活动增加许多活力。浮世绘作为日本的平民艺术
中国青绿山水画是山水图式语言脱离人物画背景后独立呈现世人的最初形态,曾经一度辉煌灿烂,光彩夺目,色彩一度占据绘画主流地位不可撼动。晋及六朝时期中国色彩颜料体系已经臻于完备,唐朝植物色颜料的出现使得青绿山水的地位越来越高,宋代达于顶峰。月圆则缺,随着文人画的兴起,笔墨语言粉墨登场,色彩也逐渐没落。虽然色彩与笔墨角色有所互换但并不代表青绿山水画的消亡,我们不应该让它在我们这一代失落了。因为中国画是一个
肖像画是人物画的一种,中国古时也称为“写真”。在现当代美术史中,“肖像”逐渐取代“写真”一词被研究者们广泛使用。从概念上来看,“肖像”的词义相较于“写真”更加清晰;另一方面,从“写真”到“肖像”之间应当存在中国肖像画绘画风格的转变历程。十九世纪后的中国肖像画正处在这种历史进程当中,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和发展趋势。本文选取了十九世纪以后中国肖像画风格转型最为明显的三个重要时间节点,
诗画合璧是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创作形式,在画面空白处由画家本人题上诗句,通过书法表现到绘画中,使诗、书、画三者融合在一起,增加画面的形式美感。题画诗最早出现在南北朝,直到宋代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诗画合璧,经过宋、元的发展,山水画中的题画诗基本成熟,但是花鸟画的诗画合璧形式还未完善,在花鸟画上题诗还未开始盛行。通过沈周的努力花鸟画的诗画合璧这一形式才基本确立,并且从沈周之后形成了有画必题的社会风尚。沈周
金农是清代中叶“扬州八怪”中的代表画家,他极具人文个性表现,学识修养渊博,擅画善书,自创新格。侧重鉴赏,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又擅诗文,以文滋养书画。本篇论文试从装饰性的独特视角探微金农的绘画风格,笔者通过文献整理、对比研究、图文并茂的方式,对“装饰性”这一学术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加强相关学术理论研究,并结合个人的创作实践,印证和扩展笔者对绘画装饰性的思考与实践应用。
“变”之于中国画,是一个关于继承与发展的问题。通过梳理中国人物画发展史,可以看出历代画家用他们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展示了这一绘画门类的变体之路。新文化运动之后直至今日,变革中国画之风日盛,中国人物画渴求在新的时代呈现新的面貌。也正因如此,中国人物画必须要在发展的过程中,守住中国画本质的精神内核。如何在求变的路上以不变的角度去审视中国人物画的绘画传统,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变“体”而不变“种”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