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实验采用十二指肠营养灌注技术研究限制性氨基酸顺序与生长期山羊微生物蛋白质组成及其消化关系。首先对浏阳黑山羊的肌肉和微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根据浏阳黑山羊的生产特点,确立了小肠可吸收氨基酸模式为目标模式,同时采用体内法测定了基础日粮条件下小肠各种氨基酸的流通量和消化率,结合以上两个试验结果采用氨基酸动态增量模型确立氨基酸灌注量。在此基础上应用递减法通过十二指肠灌注不同的限制性氨基酸,采用体内法,测定微生物蛋白质以及食糜氨基酸流通量和消化率,从而证明生长期山羊限制性氨基酸顺序,并得出在玉米—豆粕型日粮条件下限制性氨基酸对浏阳黑山羊瘤胃微生物蛋白质的组成和吸收有明显影响。本试验分两期进行。 第一期试验 限制性氨基酸灌注量的确定 本试验选用4只体况良好,体重10kg左右安装有永久性瘤胃、十二指肠近端和回肠末端瘘管的浏阳黑山羊进行试验。测定基础日粮条件下浏阳黑山羊消化道不同部位的食糜氨基酸和微生物蛋白质氨基酸的流通量和消化率,结合肌肉氨基酸分析数据和山羊生长特点,确定具体的氨基酸灌注剂量。试验通过采用动态氨基酸增量模型最后确定赖氨酸、蛋氨酸、亮氨酸可能为第一、二、三限制性氨基酸,并将其设计为第二期试验灌注的氨基酸。 第二期试验 限制性氨基酸对微生物蛋白质氨基酸和食糜氨基酸的影响 本期试验用12只体况良好,体重10kg左右按照有永久性瘤胃、十二指肠近端和回肠末端瘘管的浏阳黑山羊进行试验。在十二指肠进行氨基酸灌注,氨基酸灌注方法为减量灌注,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四个试验处理组Ⅰ、Ⅱ、Ⅲ、Ⅳ组分别为不减量灌注组,赖氨酸减量灌注组,蛋氨酸减量灌注组,亮氨酸减量灌注组,收集不同部位的食糜进行食糜氨基酸和微生物蛋白质氨基酸流通量(或产量)、组成和消化率的测定。 2.1 氨基酸灌注对微生物蛋白质的影响 在瘤胃和十二指肠部位,各个试验组的MCP产量或流通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回肠部位,对于该指标,Ⅰ、Ⅱ、Ⅲ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这三组和Ⅳ差异均极显著(P<0.01),其中Ⅳ组在回肠部位该指标最大。在瘤胃部位,Ⅰ组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的比例最大,同时Ⅰ、Ⅲ、Ⅳ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这三者和Ⅱ组差异均显著;在十二指肠部位,Ⅳ的EAA/NEAA比值最大,Ⅰ、Ⅲ组和Ⅱ、Ⅳ组差异显著;在回肠部位,这四个组之间EAA/NEAA差异不显著(P>0.05)。 从瘤胃到十二指肠这个阶段,对于四个氨基酸灌注组来说,MCP消化率10%左右,其中以fll组的消化率最高,Iv组的消化率最低,两者差异显著(P<0.05)。从总的消化率来看,m组的消化率最低,和其他三个组差异显著(P<0 .05)。2.2氨基酸灌注对食糜氨基酸的影响 瘤胃部位的单位有机物的食糜氨基酸流通量差异不显著(P>0.os);在十二指肠部位,nl组和H、Iv组单位有机物的食糜氨基酸流通量差异显著(P<0 .05),其中m组最大;四个灌注组在回肠部位的此指标差异显氰P<0.05)。 在瘤胃,I组EAA月,EAA的值最大,且和n、Ifl、Iv组差异显著(P<0.05);在十二指肠,EA凡叹EAA比值差异显著(P<0 .05),其中m组值最大,n组值最小;在回肠,I组EAAZNEAA的值最大,m组比值最小。 从瘤胃到十二指肠这个阶段,食糜总的氨基酸消化率为30%左右,四个氨基酸灌注组的差异不显著(卜0.05)。从十二指肠到回肠末端食糜氨基酸的消化率为75%一80%,其中m组的氨基酸消化率为最低的75.32%,最高的为I、n组80.75%;对于EAA来说,His、Arg、Lys、ne、Leu、Phe消化率在四个氨基酸灌注组中差异不显著(P>0.05);I组的伽、Met、Lys、Leu消化率最高,ne消化率最低;n组的Phe、val、Arg消化率最高;m组的His、Thr、val、Met、Lys消化率水平最愉,Ile消化率最高,其中Met消化率和I组差异显著(P<0.05);w组的Tyr消化率踢别氏,和其他三个组差异显著(P<0,05)。对于NEAA来说,Asp、Glu、Gly、Cys的消化率差异不显著(P>0.05);I组的Ala、Pro消化率最高,其Ala消化率和m组差异显著(P<0.05),Pro消化率和其他三个组差异均显著(P<0.05);n组ser消化率最高,且消化率和I、nl组差异显著;nl组的除Glu外,其他的NEAA消化率都最低:W组的Gly消化率最高。 结果表明: (1)在十二指肠灌注不同氨基酸后,会影响到微生物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2)蛋氨酸、赖氨酸和亮氨酸对氨基酸整体消化吸收过程的影响程度不同;(3)在玉米一豆粕日粮条件下,蛋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都可能是限制性氨基酸;(4)灌注不同氨基酸对MCP的消化率有明显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蛋氨酸>赖氨酸>亮氨酸:(5)蛋氨酸对食糜氨基酸总消化率比赖氨酸和亮氨酸有更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