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与同伴的经历是儿童独特的发展情境。同伴社会圈子是同伴群体人际互动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作为儿童发展中重要的社会和文化情境,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起着重要而又独特的作用。在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儿童有机会在同一班级中互相交往,形成不同文化类型的同伴圈子,并相应的形成不同的圈子文化准则。基于同伴圈子而存在的社会文化准则有助于解释群体特定的社会行为。因此,在中国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探讨同伴圈子的社会化过程不应该离开圈子自身的文化背景的作用。鉴于此,本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应用多层线形模型(HLM)技术以及基于同伴圈子的相似性假设探讨圈子社会情境对儿童社会和学业能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圈子文化背景对圈子社会化过程的调节作用。研究选取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城乡结合部的某小学3至5年级898名儿童作为被试进行一年的跟踪调查,其中在第一年当地城市儿童占36.5%,当地农村儿童占48.8%,流动儿童占10.4%。学生在第一和第二年都完成《班级戏剧》和《社会认知地图》问卷,教师在第一和第二年都完成《学生学业评定》。研究结果表明:(1)在个体层面上,圈子成员比孤立者有显著高的社交性、亲社会性、自主性、同伴接纳以及学业成就。城市儿童的自主性分别显著地高于农村和流动儿童,而后两者无显著差异。亲社会性在性别和文化背景方面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2)在社会和学业能力方面,儿童会依据个体特点的相似性来组成同伴圈子,而且不同圈子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儿童愿意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同伴交往,形成不同类型社会文化背景的同伴圈子(3)除亲社会性之外,儿童的社交性、自主性以及学业成就的发展随着同伴圈子相应的能力的提高而正向发展。(4)同伴圈子对上述学业/社会能力发展的影响随着圈子所注重的社会文化准则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农村-城市圈子比农村-流动圈子对儿童社交性发展的影响要显著地大;在农村圈子的儿童,他们的自主性水平随着圈子自主性的提高而更易于正向发展;在农村-城市圈子的儿童,他们的个体学业成就随着圈子学业成就的提高而更易于正向发展;在农村-流动圈子中的儿童比起农村-城市圈子的儿童,其学业成就水平随着圈子学业成就水平的提高相应地更倾向于朝着正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