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西北部城乡边缘区古浪苑为田野调查地点,运用社会网络作为分析工具,阐述了在动迁制度安排和经济理性聚居的双重拉力下,不同时期迁入城乡边缘地区的两类居住群体——中心城区动迁市民及外来租住农民工对于城乡边缘区的地方空间认识以及其所完成的社会关系网的维系和再建过程。
本研究基于作者2003年第一次田野调查的初步成果并于2006年对经历新老小区合并的古浪新苑社区再次进行了追踪调查。与以往城乡边缘区的群体社会网的研究路径有所不同,作者并未将地处城乡边缘区的古浪苑视作一个纯粹由外来流动人口聚居而成的地方空间。古浪苑特殊的群体类型构成特征使作者更多地关注在边缘化居住空间的安排下,职业背景、迁徙目的、户籍身份各不相同的居住群体如何采用各自的文化策略进行社会交往的过程。本文结合深度访谈的文本分析两种方式,力图真实还原几类居住群体社会网络的不同特征。为便于分析,作者将这些社会网划分为原生社会网、再建社会网、初级社会网,次级社会网四大类别。并试图通过空间背景下的具体事件使这些关系网络进入动态实践阶段,展现出其缔结、互惠、维系、再建的丰富过程。
本文共分八章,第一章为引言,由两次搬家经历引发作者的研究兴趣。第二章和第三章则对以往城乡边缘区的研究范式作了初步梳理,界定城乡边缘区的基本概念及其时序特征,并由此引出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第四章和第五章描述了地处城乡边缘区的古浪苑五年中经历的内部空间演变与居住群体的迁入动态过程。第六章主要阐述两类居住群体在迁入初期,生活方式、情感支持、初次就业方面依赖原生社会网的特征表现。随着群体社会交往的深入,原生社会网的局限性日益明显。因此,第七章和第八章中,作者详细分析了居住群体进行初级社会网与次级社会网的再建过程,深层内驱力、缔结途径及维系方式。通过两类群体再建社会网过程中表现出的消费品交换、身份资源共享以及制度性互惠等特点,呈现出一个外部空间边缘内部利益一体化的社会生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