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病人全麻诱导中的合理应用及对麻醉深度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七氟烷不同呼气末浓度下对BIS、AAI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评价BIS、AAI用于老年病人七氟烷麻醉深度监测的准确性。方法①实验一:择期行气管内全麻手术的老年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n=15):七氟烷组(S1、S2、S3组):分别吸入4﹪、6﹪、8﹪的七氟烷;异丙酚组(P组)(靶控血浆靶浓度3μg/ml的异丙酚),研究比较各组达到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镇静警觉评分(OAA/S)=1的时间及各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听觉诱发电位指数(AAI)值,并记录诱导前,注入瑞芬前,插管前,插管即刻,插管后1、2、3分钟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BIS、AAI值,观察麻醉诱导期间的不良反应。②实验二:择期行气管内全麻手术的老年病人30例, ASAⅠ~Ⅱ级,其中15例病人是实验一中S3组(吸入七氟烷浓度为8%)病人,所有病人按照实验一中S3组的麻醉诱导方法进行诱导插管,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停止输注瑞芬太尼6min后,调节七氟烷挥发罐浓度,使七氟烷呼气末浓度依次稳定在0.6MAC、1.0MAC、1.3MAC,每种浓度均维持15min,记录七氟烷呼气末浓度稳定在各时点15min后的BIS、AAI、MAP、HR值。结果①实验一:七氟烷组随着吸入浓度增高,S3组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OAA/S评分=1的时间明显短于S1组和S2组(P<0.01);S2组明显短于S1组(P<0.01)。P组各时点时间明显较S1、S2、S3组延长(P<0.01)。四组患者意识消失、睫毛反射消失、OAA/S评分=1时的BIS,AAI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诱导后MAP均降至最低,组间比较P组下降更明显(P<0.01)。插管后各组MAP均高于插管前,组间比较S1组在插管后1、2分钟高于其它组(P<0.05)。各组诱导后HR变化不明显,插管即刻、插管后1分钟HR明显增快(P<0.01或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实验二:随着七氟烷呼气末浓度的增高, 0.6MAC、1.0 MAC、1.3 MAC时的BIS、AAI、MAP、HR值与麻醉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1.0 MAC、1.3 MAC时的BIS、AAI值与0.6MAC时的BIS、A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1.0 MAC、和1.3 MAC时的BIS、AAI值无显著差异(P>0.05)。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在0.6-1.3MAC范围内,BIS,AAI,MAP随七氟烷浓度增高而降低,并呈显著的等级相关,HR与七氟烷浓度无相关性。结论6﹪、8﹪七氟烷复合瑞芬太尼在老年病人中使用麻醉诱导迅速平稳,不良反应少,但需注意瑞芬太尼的用药方法和剂量,同时加强监测,避免循环过度抑制;在老年病人七氟烷麻醉中,BIS,AAI值与七氟烷呼气末浓度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