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简称DLS)是由于腰椎退行性变引起相邻椎体之间的滑移,导致临床上出现下腰痛、神经根性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或感觉、运动减退及间歇性跛行等临床表现的疾病。与峡部裂型滑脱不同,DLS椎弓的完整性没有遭到破坏。是导致中老年人腰腿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出现症状以后,神经源性跛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1930年Junghanns第一次描述了椎弓完整的椎体滑脱,而“退变性滑脱”一词是1955年Newman首先提出,他认为退变性滑脱是由于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引起。以往的研究显示,退变性腰椎滑脱总发病率约为8.7%,多在50岁以后发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增加,女性的发病率约是男性的4倍,以腰4/5节段多见,滑脱程度一般在30%以内。虽然自1930 Junghanns第一次描述了退变性腰椎滑脱以来,随后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病因及病理机制的认识仍存在争议。DLS是由于腰4/5节段的机械应力过大,引起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退变,发生磨损及关节突关节畸形改变,关节面逐渐矢状化及水平化,随着椎间盘及小关节的退变,最终导致矢状面上的节段性不稳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仍保持完整,故又称假性滑脱。女性高发此病的易患因素包括妊娠、关节松弛及卵巢切除。关节突关节的矢状化及水平也被认为是DLS的易患因素。但是关节突关节偏向矢状位是原发的还是继发性改变,至今仍不清楚,同时这个假设并不能解释小关节方向偏向冠状位的腰椎滑脱的发生机制。可能还有其它的因素促进了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发生。退变性腰椎滑脱并不是一种孤立的疾病,它是腰椎退行性改变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后期常常与腰椎骨质增生、椎间盘膨出、突出、椎小关节病变等同时出现。椎体滑脱往往又可导致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等一系列病理改变,从而加重腰部症状,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所以能早期对该病进行预防、珍断以及采取合理的治疗措施,对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以往对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进行了许多研究,但这些研究多从某一个方面进行,而退行性腰椎滑脱的病因及发病机理极其复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单一因素的研究往往夸大了某一个方面的作用,得出结论的可信度差。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用单因素筛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的危险因素,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研究目的】1、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危险因素。2、探讨腰椎关节突关节的方向与年龄变化的关系。3、为退变性腰椎滑脱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方法】1、对2004.3~2009.3月在南方医院住院的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病例组)200例和非腰椎滑脱的患者(对照组)200例,对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糖尿病史,影像学检查指标,包括关节突关节的方向,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程度,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骶骨倾斜角,椎间盘高度比,腰椎椎间盘角,腰椎前凸,腰骶角和髂间线,对以上数据进行测量并分析。2、随机选取2007.5~2008.5来我院健康体检并行腰椎CT检查的人员300例,根据年龄的大小分为6组:第Ⅰ组:<30岁;第Ⅱ组:31~40岁;第Ⅲ组:41~50岁;第Ⅳ组:51~60岁;第Ⅴ组:61~70岁;第Ⅵ组:>70岁。在CT横断面上测量L4-5关节突关节与椎体矢状面的夹角,并对数据进行分析。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SD表示,两组间的比较,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等级资料及计数资料采用Mann-Whitney法,年龄与关节突关节方向采用相关性分析,多组间比较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多重比较用LSD法,所有自变量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查水准α=0.05。【结果】1、DLS组与对照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影像学测量指标。总例数400例,DLS组,200例,对照组200例。年龄,DLS组(61.11±10.25)岁(37~82岁);对照组(59.82±10.02)岁(33~80岁)。(P=0.206,t=1.268)。性别,DLS组,男37例,女163例;对照组,男41例,女159例。(P=0.705,χ~2=0.255)。糖尿病史,DLS组51例;对照组15例。(P=0.000,χ~2=23.517)。身高,DLS组(159.24±6.29)cm;对照组(160.31±5.88)cm。(P=0.080,t=1.758)。体重,DLS组(66.99±11.09)Kg;对照组(52.76±7.03)Kg。(P=0.000,t=15.335)。体重指数(BMI),DLS组(26.25±2.75)kg/m~2;对照组(20.49±2.19)kg/m~2。(P=0.000,t=23.155)。关节突关节的方向,DLS组33.53°±8.75°;对照组47.74°±5.52°。(P=0.000,t=19.417)。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P-F角),DLS组115.52°±5.28°;对照组102.51±4.54°。(P=0.000,t=26.428)。骨盆入射角(PI),DLS组58.98°±7.39°;对照组51.32°±7.60°。(P=0.000,t=10.215)。骨盆倾斜(PT),DLS组22.06°±7.90°;对照组11.21°±2.75°。(P=0.000,t=18.347)。骶骨倾斜(SS),DLS组36.92°±6.03°;对照组40.12°±8.36°。(P=0.000,t=4.384)。腰椎前凸(LL),DLS组27.90°±6.40°;对照组40.58°±7.63°。(P=0.000,t=18.008)。腰骶角,DLS组39.63°±3.46°;对照组36.21°±2.38°。(P=0.000,t=11.529)。椎间盘高度比(DHR),DLS组0.23°±0.05°;对照组0.27°±0.48°。(P=0.000,t=8.068)。腰椎椎间盘角,DLS组4.13°±2.51°;对照组12.38°±4.08°。(P=0.000,t=24.350)。小关节退变程度,DLS组平均秩266.26;对照组平均秩134.75。(P=0.000,Z=11.898)。髂间线:DLS组平均秩218.18;对照组平均秩182.82。(P=0.000,Z=3.612)。DLS组椎体滑脱程度为8%~37%,平均18.81%±6.29%。2、二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DLS—YPFA—X1小关节方向—X2BMI—X3PI—X4方程为:Y=-606.689+5.504X1-2.397X2+9.098X3-11.300X4(R=0.75,P<0.001)模型分析结果显示,PFA、小关节方向、BMI以及PI对DLS的发生有影响,PFA、BMI及PI越大,小关节与椎体矢状面的夹角越小越易患DLS。3、不同年龄组腰4/5关节突关节与椎体矢状面的夹角分别为:50.61°±6.55°,47.05°±7.53°,46.56°±7.38°,43.39°±6.19°,40.95°±7.27°,39.89°±9.05°。(F=14.994,P=0.000)。腰4/5关节突关节的方向与年龄呈负相关(r=-0.456,P=0.000)。【结论】1、本研究中,糖尿病史、体重、体重指数、关节突关节的方向、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骶骨倾斜、腰椎前凸、椎间盘高度比、腰椎椎间盘角、小关节退变的程度以及髂间线DLS组与对照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2、以DLS为因变量的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FA、BMI及PI增大,小关节与椎体矢状面夹角的减小。是DLS的危险因素。3、腰4/5关节突关节与椎体矢状面的夹角随年龄的增大逐渐减小,腰4/5关节突关节的方向与年龄呈负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