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我同情是指对自身同情的态度,可以界定为一种积极的对自我认识的态度或情绪唤醒及调节策略。个体不回避或隔离自身的挫败和痛苦体验,以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去感受、去减轻痛苦、并对这种痛苦和挫败进行理解、宽容和无偏见的认识,并将这种境遇认识到是人类普遍的情绪体验,是人类经历中无法避免的体验。目前国内对于自我同情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实证研究则更少;而且对自我同情的测量问卷本土化的也很少。因此本研究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订自我同情的问卷,并系统地考察了自我同情、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修订后的自我同情问卷包括12个题项,3个维度,分别是正念、孤立感和自我宽容。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达到了统计学的标准。(2)我国大学生自我同情处于中等水平,且在是否担任班干部、年级、生源地、父母的文化水平等维度存在显著差异。(3)大学生的自我同情、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两两间呈显著相关关系。积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负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自我同情及正念维度、自我宽容维度均呈正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孤立感维呈负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自我同情及正念维度、自我宽容维度均呈负相关,消极的应对方式与孤立感维度呈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自我同情及正念和自我宽容存在显著正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孤立感存在显著负相关。(4)应对方式在自我同情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自我同情可以通过应对方式来影响主观幸福感。一方面,自我同情可以直接对主观幸福感起到显著的预测作用,另一方面,自我同情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起到间接的预测作用。所以想要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需要一方面关注学生的自我同情水平,同时也要培养和树立学生的积极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