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氯农药(OCPs)属于典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具有环境持久性、生物富集性、生物毒性和长距离传输性等特点。由于这类污染物具有较强亲脂性,所以它们容易在生物体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放大。在食物链中,鱼类处在较高的营养级,从而增加了其在水生环境中对污染物的暴露水平,因而体内含有高浓度的污染物。在世界范围内,许多研究己经报道了鱼体内含有高浓度的环境污染物,其中包括有机氯化合物、多环芳烃和金属元素,并指出它们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饮食是人体暴露于这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之一。太湖是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我国重要的渔业基地,但对于该湖区鱼体中PAHs和OCPs在鱼类的暴露水平和分布特征的报道很少。本文首先于2009年采集研究了太湖地区24种鱼类,共193个样品中15种PAHs及20种OCPs的浓度分布和污染特征,初步讨论了鱼体内PAHs和OCPs的生物放大现象以及不同营养级的鱼体中PAHs和OCPs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所有的样品中都检测到了PAHs和OCPs,总的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289–9500ng/g脂重和121–904ng/g脂重。PAHs和OCPs的最低浓度均是在乔丁鱼中发现,最高浓度分别在鲶鱼和长春鳊中发现。与国内外其它地区相比处于中等污染水平。在15种PAHs中,菲是主要的同系物,占∑PAHs总量的45.8%,其次为荧蒽、芘和芴等。∑PAHs主要由低分子量的三环PAHs,如菲、芴、荧蒽和芘等组成,占∑PAHs总量的63.0%。在OCPs中,DDTs和HCHs分别占总OCPs的82.8%和7.4%,p,p’-DDE是DDTs最主要的化合物,占总DDTs的88.1%;β-HCH是HCHs最主要的异构体,占总HCHs的90.8%。通过对太湖鱼体中PAHs和OCPs的来源解析,太湖鱼体中的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油的不完全燃烧和煤的燃烧,OCPs主要是由历史残留造成。PAHs和OCPs的生物放大因子(TMFs)范围分别是0.91–1.90和0.83–2.49。鱼体内PAHs和OCPs的浓度会随着鱼体所在营养级的增加而增加,与低营养级的鱼类相比,高营养级的鱼体内含有更高浓度的污染物。从营养级的角度研究了食用太湖不同营养级鱼类给人体健康带来的风险。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显示成人的日摄入量和风险值会随着鱼体所在营养级的增加而增加,与低营养级的鱼类相比,高营养级的鱼类带来的相对健康风险可能会更高。在此基础上于2010年采集了太湖9种(团头鲂、长春鳊、鲫鱼、鲤鱼、白鲢、花鲢、黄颡鱼、花鱼骨和翘嘴红鲌)常见鱼类,测定了9种鱼类鱼体混合肌肉及4种鱼类(鲤鱼、白鲢、花鲢和翘嘴红鲌)不同部位肌肉内DDTs和HCHs的含量及其同系物的分布特征。并对食用鱼体不同部位肌肉的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九种太湖鱼类混合肌肉中DDTs和HCHs浓度范围分别为786–3389pg/g湿重和63.7–300pg/g湿重,与2009年采集的样品相比,两种污染物的浓度均略有降低。四种鱼类中3个不同部位(背、腹、尾)的肌肉样品中DDTs和HCHs浓度差别较大,这与不同部位的脂肪含量及污染物的亲脂性差异有关,4种鱼类的背部肌肉样品中DDTs和HCHs的平均浓度最低;DDTs浓度最高出现在尾部肌肉中,HCHs浓度最高出现在腹部肌肉中。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显示除翘嘴红鲌外,食用其它太湖鱼类分部位肌肉不会带来致癌性的健康风险;食用太湖鱼类不同部位肌肉不会带来非致癌性健康风险。对食用9种太湖鱼类混合肌肉及4种鱼类不同部位肌肉时,其营养物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aenoicacid, DHA)和污染物(DDTs、HCHs、多氯联苯(PCBs)和多溴联苯醚(PBDEs))共摄入的益害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在保证EPA+DHA每日摄入250mg的要求下,食用大部分混合肌肉或分部位肌肉鱼样,均会引起致癌性和非致癌性健康风险,混合肌肉鱼样中健康风险最小的为鲢鱼,分部位肌肉中背部肌肉的健康风险低于腹部和尾部肌肉的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