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患者及单纯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段后囊膜混浊的发生发展以及三组中后囊膜混浊患者行YAG激光治疗前后黄斑区微结构的变化,分析白内障术后不同时间段2型糖尿病、轴性高度近视分别对后囊膜混浊发生发展的影响,探讨不同类型后囊膜混浊患者激光治疗后黄斑区微结构的变化,从而提高对不同类型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发生及治疗的认识,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作用。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3月至2018年9月收集我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Phaco+IOL)植入手术术后的符合准入标准的患者309例(370只眼),按照白内障术后时间不同分为A组(术后6-18个月)和B组(18-30个月),两组又分为:A组:单纯白内障组(无眼部及全身系统疾病,眼轴长度为22-26mm)46例(55只眼)、2型糖尿病白内障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或非增殖期,眼轴长度为22-26mm)59例(68只眼)、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组(眼轴长度≥26mm)30例(41只眼);B组:单纯白内障组(无眼部及全身系统疾病,眼轴长度为22-26mm)64例(73只眼)、2型糖尿病白内障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无或非增殖期,眼轴长度为22-26mm)76例(87只眼)、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组(眼轴长度≥26mm)34例(46只眼)。裂隙灯观察各组后囊膜混浊(PCO)程度并分级,分别对比A、B组中不同类型白内障术后患者PCO发生率及发生程度。A、B两组患者PCO发生程度≥2级者行YAG激光后囊切开,将所有激光治疗患者分为单纯白内障激光组、2型糖尿病白内障激光组、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激光组,运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各组行YAG激光治疗患者术前1天(-1D)、术后1天(1D)、术后1周(1W)、术后1月(1M)及术后3月(3M)时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ST)和黄斑中心凹脉络膜厚度(SFCT)。以上所有数据分别采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应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B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眼别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18月时间段(A组),PCO发生率分别为P单纯=10.91%、P糖尿病=16.18%、P近视=39.02%。运用多个独立因素的非参数检验,A组中不同类型组间分级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3,P<0.05;)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组与单纯白内障组间存在显著差异(Z=6.850;P(单)-近视=0.003);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组与糖尿病白内障组间存在显著差异(Z=6.564;P(糖)-近视=0.017);糖尿病白内障组与单纯白内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6.020;P(单-糖)=1.000)。在术后18-30个月时间段(B组),PCO发生率上P单纯=16.44%、P糖尿病=31.03%、P近视=45.65%。不同类型白内障组间分级程度存在显著差异(P=0.001,P<0.05;),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组与单纯白内障组间存在显著差异(Z=8.876;P(单)-近视=0.001),糖尿病白内障组与单纯白内障组间存在显著差异(Z=7.484;P(单)-糖=0.044),糖尿病白内障组与轴性近视白内障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8.596;P(糖)-近视=0.360)。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后三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相对术前1天CST及SFCT变化程度在术后1天、1周、1月均呈现逐渐轻度上升趋势,术后1月至3月呈现下降趋势并趋于术前,但三组间两者变化程度的趋势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白内障术后6-18个月,轴性高度近视患者PCO发生率最高,2型糖尿病患者次之。且轴性高度近视患者PCO混浊程度明显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及单纯白内障患者。2、白内障术后18-30个月,不同类型患者PCO发生率均有增加。但轴性高度近视患者及2型糖尿病患者PCO混浊程度明显高于单纯白内障患者。3、在白内障术后早期,轴性高度近视可能加速PCO的发生发展。4、在白内障术后远期,2型糖尿病和轴性高度近视在一定程度均可能加重PCO的发生发展。5、YAG激光后囊切开术对黄斑区微结构无明显影响,安全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