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以来,城市的发展可以理解为城市建设发展要求与城市灾害不断适应、协调的动态过程。随着全球气候变迁和城市高速发展、人口剧增,城市灾害的风险水平不断增大,城市防灾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以保障人类生命和财产安全。各个学科都发挥自己的学科优势,从不同角度阐释人-城市-灾害三者之间的关系。
鉴于此,论文通过总结城市防灾规划结构性框架研究以及现代城市设计应对城市防灾的现状、趋势和不足,阐明从城市设计的视角系统研究城市防灾的必要性;并综合灾害学研究的“区域”特性和风险控制理论“前-中-后”期的作用环节,在人居环境科学的指导下,针对特定地域(西南地区),从城市设计与城市防灾等多学科交叉的角度,运用质量结合的评价方法,系统构建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评价模型,探讨山地城市多维空间环境的防灾控制策略与机制,从而在“前期控制”层面上提升山地城市空间环境应对灾害的整体品质。
论文首先针对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分析其自然山水环境、空间布局结构和空间形态的特殊性对城市防灾的影响;通过对近十年来城市发展数据的梳理,认为西南地区整体上经济欠发达、社会发展水平较低,制约了其城市防灾的发展;同时,整理西南地区近年的受灾数据,总结了地震、地质灾害、洪灾及其次生灾害是其主要的灾害类型,且具有灾害链现象突出、多灾种叠加损失严重等特征。进而,从城市设计角度剖析了西南山地城市人地关系矛盾突出、防灾规划建设滞后等城市防灾问题,并结合近年来灾害特点,确定了论文研究以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地质灾害、火灾)对西南山地城市空间环境的影响为重点。
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的概念,阐释了“人、安全、空间”三位一体的理论内涵,即以人的生命安全为核心,以山地城市建成环境体系为平台,从前期控制层面保持山地城市三维空间环境的基本安全要求,从而落实山地城市防灾规划在二维层面上的结构性框架,并从整体性视角为山地建筑防灾设计提供适宜的外部环境条件和合理的控制引导。论文进而阐释了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的理论特征,指出决策者、管理者、设计者、开发建设者、公共力量共同构成了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的主体,从总体和详细城市设计两个层次上与现有城市规划衔接,并通过生命第一、整体协调、动态过程、多向适应等控制原则,保障防灾控制的经济性与实效性,达成最大限度减少灾害影响、增强承载灾害能力、强化灾后应急能力的目标,从而初步建构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的理论框架。
在其指导下,论文采用质.量结合的评价方法,系统构建了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评价模型。通过确立相关评价原则与标准,在资料优选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西南山地城市环境特点,确定了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的5项总体控制指标及24项详细控制指标,建立三级层级构架的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指标体系,并通过城市规划管理者、城市设计师、科研教学人员等不同层面的评价,确定指标权重,从而为后续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策略与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进而,论文针对西南地区典型山地城市(重庆、攀枝花、遵义等)进行实证研究,基于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结合,在纵向应用上确定以详细城市设计为重点控制层次,横向应用上结合防灾空间要素确定重点控制区域,重点研究活动节点的有效避难疏散、安全廊道的灾时畅通保障、以及如何在特殊的山地环境条件下迅速、安全的到达避难场所,并在对比平原城市相关防灾作法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修正,从而保障防灾控制的经济性与实效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了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目标的动态性;分析其多领域整合下充分运用财政政策、市场机制、常态化管理等多种策略;并以开放的态度强化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综上可见,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特殊的环境条件使城市防灾问题面临更为复杂的局面,论文即是以山地城市建成环境为研究对象,以“人、安全、空间”三位一体理念为核心,初步建立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的理论框架,构建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评价模型,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探讨具有针对性的山地城市设计防灾控制策略与措施,从而完善和拓展山地城市防灾的学科体系与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