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汉语会话中的照应修正现象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旨在对照应修正的结构特征进行系统的描述,并对其内在机制以及指称选择过程加以阐释。本项研究的语料是收集于汉语戏剧的总共280个照应修正的实例,论文采用会话分析的研究手段,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对照应修正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与分析。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本项研究首次对照应修正现象进行了定义和细致的分类,从而为这一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了探究照应修正的组织结构特征及修正机制,论文对照应修正的四种基本类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和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汉语照应修正中所存在的结构偏好机制与谢格洛夫、杰斐逊、萨克斯建立在英语会话语料基础上的有关会话修正的总的结构偏好机制存在部分相同,但在许多方面具有差异。论文对这些异同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并对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二,在现有语料的基础上,论文对照应修正的主要修正引导类型及手段以及修正执行策略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及统计分析。其中,修正引导手段是修正引导类型的直接表现形式,而对于不同类型的照应修正,所使用的修正策略也可能有所不同。研究同时表明,照应修正的引导手段在指认待修正语方面存在着力度及能力的差异,并由此构成一个自然等级。通过对语料的统计分析,论文提出了一个“照应修正引导手段的自然等级”,并对这一等级进行了细致描述。第三,为了进一步探究照应修正的内在机制以及照应修正中指称选择的内在规律,论文对照应修正中指称分布的总体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由明晰性、可理解性以及恰切性为主要准则的“指称合作原则”。<WP=8>这一原则在总体上操纵着照应修正的产生和执行过程,不同类型的照应修正的产生实际上是由于说话者违反了这一原则的不同准则而导致的。论文同时设计并提出了一个用以描述照应修正过程的流程图,籍此能够对照应修正的产生及执行过程,照应修正出现的位置和时机提供充分的解释。第四,论文分别从语用和认知角度对由代名语充当待修正语的修正类型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指出,照应修正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说话人与听话人在对所指实体的可及性判断上存在差异,或由于说话人完全忽视了所指实体在听话人大脑中的可及性地位;经济原则和明晰原则直接控制着此类照应修正的产生和使用过程;而在具体的指称选择的层面上,此类修正直接反映为用较低可及性标示语对较高可及性标示语的修正。为了对此类照应修正现象提供一个更加充分的、综合性的解释,论文最终提出了一个“照应修正的语用认知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