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役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极限承载能力研究

来源 :石家庄铁道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09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桥在现役中小跨度桥梁中占比较大,因环境和人为等因素情况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损伤,日益增加车辆荷载进一步加剧病害发展,结构因病害逐渐老化,影响桥梁耐久性甚至安全性,因此在役桥梁极限承载能力研究显得无比重要。本文以一座具有底板混凝土破损、预应力钢绞线和钢筋断裂复杂病害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小箱梁桥为背景,从特殊检测评定、足尺荷载试验和数值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极限承载能力研究,并基于承载能力结果验算桥梁特殊车辆通行能力,为同类桥梁运营维护及加固工作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未破损和破损预应力混凝土箱型单梁进行材料材质状况、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钢筋锈蚀电位等特殊检测,病害导致钢筋锈蚀严重、混凝土出现较为严重碳化现象、结构自振频率降低等损伤。依据特殊检测结果利用现行承载能力评定规范分别对两类单梁进行承载能力评定,复杂破损病害引起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抗弯承载力大大降低,结构存在安全隐患。(2)通过静力加载方式进行未破损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承载能力荷载试验,试验全过程跟踪采集并记录挠度、应变和裂缝等数据,基于试验数据对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弹性阶段、带裂缝工作阶段和破坏阶段力学行为特点进行分析,基于ABAQUS塑性损伤力学模型建立未破损试验小箱梁精细化模型,以现场箱梁实测数据为依据进一步调整模型,数值分析结果进一步探讨混凝土损伤与裂缝发展趋势的相关性。(3)通过破损预应力混凝土小箱梁承载能力荷载试验结果分析结构不同工作状态下变形和裂缝发展特点,严重破损病害下小箱梁实际承载力仍大于设计承载力和检测评定承载力。以未破损试验小箱梁精细化模型为基础,考虑钢筋锈蚀、钢绞线断裂和预应力损伤对结构的影响,利用Model Change功能完成破损小箱梁数值分析,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为同类病数值分析提供了参考。(4)建立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小箱梁桥有限元梁格模型,从不同行驶车道和跟车距离两方面分析不同特殊车辆在未破损和破损两种不同状况下桥梁通行能力。虽然破损病害严重降低了桥梁承载能力,但是桥梁仍具有特殊车辆运营通行能力且具备一定安全储备。结合不同特殊车辆通行方案的荷载效应规律,计算抢险抢修背景下特殊车辆最大载重量。
其他文献
学位
采用SU-8光刻胶的紫外光刻技术是MEMS领域的重要微细加工技术,它克服了普通光刻胶深宽比不足的问题,十分适合于制造超厚、高深宽比的MEMS微结构。采用工艺仿真技术来优化工艺过程,既可以避免反复制版、流片、实验所带来的高成本、耗时长问题,也可以利用仿真技术寻求最佳工艺条件,大幅提升制造性能。因此,光刻模拟技术是光刻技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于光刻胶显影后的最终形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曝光工艺,它是整个
定位技术是架空导线巡检机器人研究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巡检作业中,为了准确反馈导线缺陷位置,需要准确获知自身在作业空间的位置。现有架空导线巡检机器人多采用基于卫星定位的绝对定位方法,与基于轮式编码器的接触式定位方法,存在定位精度差、环境适应性不足的缺点,只能用于机器人位置的粗略反馈,不能适应缺陷定位等高精度使用需求。随着机器视觉的发展,基于视觉的定位方法被广泛的应用于移动机器人的室内外定位中,充分
我国峰谷用电量比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电力供求矛盾突出,峰值供电量大提高了电力设施建设成本,空调蓄冷技术以其促进电力负荷削峰填谷的作用,成为缓解建筑能源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无机盐相变蓄冷储能密度高于水蓄冷,相变温度宽泛可调至高于冰蓄冷,因其相对于传统蓄冷方式的独特优势成为空调蓄冷领域的可选方案之一。为改善无机盐本身存在的过冷、相分离等缺点,提升其热导率,制备了一种复合无机盐相变蓄冷材料,并以其为
学位
对于桥梁损伤做检测的传统健康监测手段,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时间才能对损伤进行识别定位;与传统的结构健康监测做法相比,利用移动的车辆收集运行过程中的动态响应数据,可以以更快的速度、更少的设备来评估桥梁的健康状况。由于车辆和桥梁是一个耦合系统,因此车辆收集的数据包含有关桥梁的动力反应信息,这些信息可用作充当健康指标。本研究以一座大跨斜拉桥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该斜拉桥的有限元基准模型,主要研究
学位
学位
学位
多机器人系统的研究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相比于结构复杂但是任务执行能力有限的单体机器人,由多个结构功能较为简单的机器人组成的多机器人系统通过成员间的能力互补和行动协同可以完成单个机器人难以完成的任务,并且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可扩展性等优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尽管近年来的研究使得多机器人系统的自主智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受制于当前技术水平,当多机器人系统所处环境或执行任务较为复杂时,其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