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自我调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已陆续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程主要分为公共必修课与公共选修课两种形式。而已经开设该课程的高校,其教学实际效果如何,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本文依据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的内涵,归纳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的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课程开设状况、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评价、教师素养、学生态度六个方面,并在二级指标中明确界定每个方面的具体评判标准,划分非常同意(90-100分)、同意(70-89.9分)、不确定(60-69.9分)、不同意(60分以下)四个等级。进而以一级、二指标的具体内容为依据设计问卷,主干题目用课程实效性评价标准的四个等级,作为选项区分。问卷主要以陕西省19所不同类型的高校4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各大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
本文通过问卷数据分析、访谈、案例剖析等手段发现,被调查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整体实效性较高。主要体现在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本课程,本课程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基本一致,教师队伍素养整体较好,该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该课程存在学时、班级规模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专业化教师队伍欠缺,课程教学方法不利于知识掌握,课程评价不科学,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性不足等问题,限制课程实效性的提高。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对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就阻碍课程实效性的不利因素,提出改进课程实效性的对策,以期望为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做出必要的贡献。
本文依据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的内涵,归纳心理健康课程实效性的评价指标。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课程开设状况、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教学评价、教师素养、学生态度六个方面,并在二级指标中明确界定每个方面的具体评判标准,划分非常同意(90-100分)、同意(70-89.9分)、不确定(60-69.9分)、不同意(60分以下)四个等级。进而以一级、二指标的具体内容为依据设计问卷,主干题目用课程实效性评价标准的四个等级,作为选项区分。问卷主要以陕西省19所不同类型的高校49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探究各大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实效性。
本文通过问卷数据分析、访谈、案例剖析等手段发现,被调查高校的心理健康课程整体实效性较高。主要体现在大多数高校已经开设本课程,本课程受到大多数学生的欢迎,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基本一致,教师队伍素养整体较好,该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具有积极作用。除此之外,该课程存在学时、班级规模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专业化教师队伍欠缺,课程教学方法不利于知识掌握,课程评价不科学,学生对课程的重视性不足等问题,限制课程实效性的提高。结合积极心理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对影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最后,就阻碍课程实效性的不利因素,提出改进课程实效性的对策,以期望为该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做出必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