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年代久远加之种族、语言、地理的原因,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于让-皮埃尔·梅尔维尔及其电影作品进行系统性研究的内容非常之少,这些少量的研究多是对梅尔维尔及其作品浮光掠影的介绍,并不能全面与系统地分析创作者及其电影,这使得对于梅尔维尔的认识是模糊不清或者是偏执的。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原名让-皮埃尔·格伦巴赫,1917年10月20日生于法国巴黎,因为对法国电影的重大贡献而被尊称为法国电影新浪潮电影之父。他曾经参加过抵抗运动和西班牙民主解放运动,并一度被关进西班牙监狱,此外,二次大战期间在军队服役八年,这些经历给他造成了重大影响,这也间接影响了他的电影风格,他在电影《影子部队》中引用乔治·库特林的诗:“不快乐的记忆我也欣然接受,因为那是我遥远的青春”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梅尔维尔一生共拍摄了12部长片和1部短片,他开创了独立制片及美国元素法国本土化的警匪片先河,梅尔维尔的创作观念根治于美国电影《夜阑人未静》和《罪魁伏法记》,反过来他的电影又极大地影响了美国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在叙事特征方面,梅尔维尔秉承主题先行、多线条叙事等特征,在电影开始不久的过程中就能详尽交代故事情节发展,这一点受到了诸多影视艺术圈内人物的认可,弗朗索瓦·特吕弗就对其电影《可怕的孩子们》的情节处理赞赏有加。另外,梅尔维尔在电影中总是能够抓住突发事件的契机并以此展开故事。梅尔维尔电影很有个性的一点就是故事结尾的似曾相识,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是对电影高潮艺术的合理把握,另一方面这种惯性使然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使电影确立了作者风格。梅尔维尔电影中的男性往往处于主要地位而女性则居于从属地位,在梅尔维尔看来,他并不是厌恶女人而是因为在剧作的过程中难以找到空间。与此同时,梅尔维尔也一直致力于将那些孤寂的、被边缘化了的,并且对当下主流社会法律、道德发起挑战的另类人物和故事创作成了电影,把那一些凶杀与抢劫的罪犯和犯罪理想化,英雄化,侠义化,这些男性形象虽不能被主流社会接受却能够坚持道义、信守承诺,这也决定了电影中的道德模棱两可的状态。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则往往被梅尔维尔处理成背叛与被凝视的代名词。梅尔维尔将女性的美丽、魅惑甚至暴露的色情编织到男权主义秩序的电影系统中,加强了观影过程中的视觉快感。电影中的人物形象在道德感上对传统作出了颠覆,以往的正面形象在道德上有了缺失,引起了质疑而反面人物则因为人格魅力征服了观众。明星也是梅尔维尔所崇拜的对象,其电影中寡言少语、行事利落的明星既增强了电影的可看性也为电影形成自我风格提供了条件。对于生活场景的真实扮演是梅尔维尔电影的典型特征,梅尔维尔对于生活场景的真实搬演毫不避讳,他认为重造一个跟人们的内心的想象一致的世界,系统地这样做是非常必要的。梅尔维尔生活中的真实世界是电影中不真实世界的来源,例如梅尔维尔电影《红圈》里警察总长的办公室装饰与梅尔维尔的办公室装饰像极了。在艺术创作方面,梅尔维尔尤其擅长对影片中的光线进行刻画,例如他总是喜欢运用明暗反差强烈的光线刻画人物性格,运用生硬的光线营造凝重的氛围等等,与此同时,光线的合理运用呈现了影片的视觉基调。例如,在电影《眼线》中莫里斯在长长的甬道内行走,甬道因为上方栅栏的阻挡形成了光怪陆离的效果,此时的光线为硬光,这种硬调光往往会使得画面对比强烈,明暗交界清晰,没有过渡,这暗示了莫里斯刚毅的性格,也奠定了影片的视觉基调。在剪辑方面,梅尔维尔的影片表现出了三个特征:干练流畅、角度简单、跳跃性强。干练流畅是梅尔维尔合理利用视点转换规律的表现;角度简单则是对电影思辨性特征的注重;而跳跃性则是为了营造紧张的氛围。在总体特征方面,梅尔维尔的电影主要表现为讲述简单明了的故事内容,对于相似风格场景的重复利用,开拓法国式风格的黑色电影及对犯罪过程中的恋物癖和仪式感的深度表现。通过与法国新浪潮电影相比,会发现梅尔维尔电影更注重“白日梦”效应;新浪潮电影更注重“间离效果”;从审美角度来看,梅尔维尔电影是宿命论的,而新浪潮电影更多的是对于死亡、道德的审美关联。梅尔维尔电影的创作动机和理念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于美国电影的借鉴,但这种借鉴并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被法国本土化了的美国电影风格演绎,他反对传统战争片充满陈词滥调的千篇一律风格的情节剧背景,为法国电影注入了新的元素,梅尔维尔的创新精神既影响了法国新浪潮的诸多人物,但他又是独立于新浪潮体系之外的,他影响了美国乃至世界的电影创作者,梅尔维尔间接促进了《出租车司机》、《低俗小说》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