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冠部牙体组织缺损较多情况下,采用桩核技术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修复手段。传统的观点认为采用桩核修复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固位作用,可以在桩的基础上完成桩—核—冠的一体化修复;其次,根管桩可以将(牙合)力较均匀地分散,防止了无髓牙根的折裂。桩核冠修复的成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剩余牙体组织的数量、桩与核的材料、桩的长度、粘结剂的种类、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等。为了使修复体能够充分发挥功能,用于制作桩核的材料应具有适当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及良好的抗腐蚀、抗疲劳性能,此外还要对牙体组织起到保护作用。过去临床应用主要以金属桩核为主,许多研究显示在口腔环境中几乎所有金属都有金属离子的析出。随着美学修复材料的发展和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纤维强化树脂桩系统和陶瓷桩等非金属桩进入了口腔修复领域。树脂类粘结剂的推广也为非金属桩核技术的发展推波助澜。纤维强化树脂桩系统的研究多以碳纤维桩和玻璃纤维桩为主,石英纤维桩在国外的应用不十分普及,国内也少见有关实验及长期临床应用的报道。对于修复美观要求高且受力复杂的上颌中切牙而言,根管桩的抗折性能和美观性能是决定修复体成败的关键因素。为此,有必要对石英纤维根管桩进行实验性研究。
本文通过检测树脂类粘结剂与石英纤维桩及铸造不锈钢桩粘结后的剪切粘结强度,比较不同长度不同材料根管桩修复严重缺损上颌中切牙抗折强度及断裂模式的不同,为临床合理选择桩核系统、优化修复设计提供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