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作为现代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观念,已逐步在学术理论界达成共识。同时,建立科学发展观也成为我国指导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理念。构建和谐社会是国家在新世纪提出的目标,当前区域间日益扩大的经济差距正成为这一目标实现的重要障碍之一。传统的比较利益理论认为,只要各区域生产并出口自身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就能够获得分工带来的收益,市场会自发调节配置资源,促使优势产业的集中,最终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但是我国的现实却是,以西北五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虽然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经济发展却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西北五省内部产业结构高度同构化,正在被逐步边缘化于全国分工体系之外。综合考察从古典经济学到新兴古典经济学关于分工的论述,我们认为推动西北地区提高分工水平,改进区域分工模式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运用了一个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分析了各因素是如何影响分工模式和变动过程的,发现比较优势、规模经济和交易成本都可能对区域间贸易结构产生影响,而且考虑到后两者的作用,产业的分布可能并不一定符合比较利益原理。在实证分析部分,我们分析了西北五省在全国分工格局中的地位。建国后,西北五省确立了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地位,区域分工模式自我积累变动规律和一系列的倾斜性政策又使这种地位不断强化,导致这些地区无法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基于区域利益,地方政府的一些主导产业选择和贸易保护政策,导致区域间产业非正常同构,交易成本居高。在西北地区资本、人才等资源相对缺乏的前提下,扭曲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最后,我们认为一方面西北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垂直型分工合作,另一方面更要加强区域内的水平型分工,以实现分工模式的改进。但是,目前这种分工格局的转换无法由市场自发调节形成,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将起到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