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媒介受到包括团体、行业、机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等多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只有充分理解这些因素,方能真正认识大众传播和新闻。新闻话语分析方法强调的是在文本部分分析不同层次的结构问题,语境部分分析这些结构产生的社会因素等。通过将媒介话语的文本与产生文本的社会语境结合考察,能对新闻话语有更全面的认识。八年抗日战争关系中华民族的存亡。《新华日报》、《大公报》及《中央日报》能在很大程度上认识到新闻信息传递与舆论引导的重要性,进行过大量重要的同题新闻报道。通过界定同一报道题材的研究对象,对三报同题新闻从文本和语境两个视角进行研究,能厘清三者的话语特色,这对当下探讨媒体在战争时期如何进行有效的话语报道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发现,三报同题新闻的抗战话语报道存在“大同小异”的特点。一方面,同样置身于抗战大背景下,加之新闻文类本身的特性影响,三报的抗战话语有不少相似之处。从语境视角来看,抗战大背景决定了三报的总体报道方向是全面地报道典型的抗战事件,并且坚持以对抗战的宣传为导向。从新闻文类的特性来看,新闻的信息属性、真实性和客观性原则是驱使三报在报道上呈现共性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立场、媒介职能以及历史渊源因素等的影响,三报在抗战话语上有各自的特点:《新华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党报,从群众的认知和立场出发,重视对底层群众的宣传动员,话语文本多使用习语,表现出口语化的风格,它还始终引导舆论团结抗战,表现为注重事件的背景知识介绍,评论数量丰富,使用具劝服效果的词汇等。《大公报》标榜“不党”,代表知识分子的立场,文中有不少古典句子的引用,整体风格呈现出文化底蕴,在报道上既考虑团结抗日,又拥护国民政府的统治,表现在话语报道上,一方面鲜有过激的言论,主观性词汇、句型、句式相对较少,段落保持较高的命题承载量,重视信息传播,另一方面也经常忽略抗战动员,甚至对中共的战果采取信息屏蔽。《中央日报》坚持以对国民党的宣传为指南,文本体现书面语言的典型特点,即维护党报的严肃性,较少使用主观性词汇,它抗战初期能把舆论引导重心放在团结抗日上,发表大量的抗战消息和言论,随着国共关系的恶化,又时常将一党之私看得重于抗战动员,刻意屏蔽重要抗战信息。媒体对战时舆论动员至关重要,借鉴三报在抗战期间的话语报道得失,以抗战大局为重,采用灵活的话语策略可以成为战时媒体思考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