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之后,经济发展面临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当今经济发展优化升级的宏观背景下,出口受阻、高投资也难以为继,必须促使消费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但是近年来,消费增长率却呈现疲软态势。民生性财政支出作为重要的财政政策工具,不仅能够保障和改善民生,还能够提升居民消费预期,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因此,进一步研究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国外、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从理论分析入手,基于凯恩斯消费理论与新古典经济学派理论从“挤入效应”和“挤出效应”两个角度研究了民生性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然后运用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了我国民生性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现状。接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计量模型,运用1998-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从民生性财政支出水平、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两个层面进行了系统GMM估计。从民生性财政支出水平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民生性财政支出水平对居民消费具有显著的“挤入效应”,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率和居民人均消费均呈现显著的正效应。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民生性财政支出水平对提高居民消费率和居民人均消费均存在显著的“挤入效应”,但效应强度存在差异,其中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率“挤入效应”东部地区效应最强,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弱;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人均消费“挤入效应”中部最强,东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弱。从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教育、医疗以及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各有不同。教育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促进作用,对居民消费率和居民人均消费的估计系数均为正;医疗卫生支出与居民人均消费的估计系数显著为正,但与居民消费率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居民消费率具有“挤入效应”,对居民人均消费则相反。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教育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对提高居民消费率与居民人均消费均存在显著为正;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对居民消费率显著为正,对居民人均消费不显著负。中部地区,教育支出与居民消费率的系数为负但不显著,医疗卫生支出和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与居民消费率显著为正。而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各项支出均与居民人均消费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西部地区,教育支出对提高居民消费率和居民人均消费均存在显著正效应;医疗卫生支出与居民消费率的系数显著为正,但与居民人均消费显著为负;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的居民消费率的系数显著为正,与居民人均消费的系数为负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最后,根据民生性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相关理论以及实证检验的结果,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的建议:提高民生性财政支出投入力度、优化民生性财政支出结构、因地制宜制定财政政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