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哈代主要长篇小说中的人物描写看哈代的宗教思想

被引量 : 5次 | 上传用户:oldear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代是位跨世纪的伟大作家,对他本人和他的作品研究是多方面的。其中,分析哈代的思想与基督教的关系就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角度。中国学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哈代的思想是偏向于进化论和人文主义的,是与基督教精神格格不入的。其立论依据主要是《绿荫下》(1872)、《远离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1895)等几部长篇小说表现出了对上帝的质疑、对教会教条的讽刺与批判,等等。其实这是对哈代作品的一种片面解读。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分析其六部主要长篇小说的人物形象,以系统梳理哈代宗教思想和一般社会观念的发展过程,由此确定自己对哈代宗教思想的新认识、对哈代作品的新解读。本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先挖掘出早期基督教精神及与之有很多相似之处的清教思想的涵义和人文主义精神的涵义,并梳理其发展与交会的脉络。即,早期基督教精神和清教思想强调内心的虔诚;认同人的理性和自由;强调动机论善恶观;提倡爱上帝、博爱、宽恕;要求人们克制不当的欲望和贪念,勤劳而有秩序地生活。而人文主义内含的博爱、利他爱群思想、平等、牺牲、责任、理性和自由等价值观念明显与早期基督教精神相通。接着,本论文将对哈代六部长篇小说《绿荫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展开分析,这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切入点是论证具体人物形象身上体现了哪些宗教思想。最后,本论文将分析哈代的生活及其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信仰背景,挖掘宗教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变化历程。在19世纪中后期,上帝已成了资产阶级“仁爱”、“公正”原则的化身。人与上帝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基督教从外在的力量转变成了个人内在精神的运作。在这个大前提下,哈代放弃了对形式上的、教条上的上帝的信仰;在发现人文主义、自由主义过犹不及的恶果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糅合了人文主义思想的基督教情感道德。通过以上几方面的分析,本论文得出的结论是:一方面,哈代毫不留情地抨击世俗教会对基督教原始精神的曲解,揭露他们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的残害人的勾当。另一方面,哈代思想中赞扬早期基督教精神及与之有很多交会处的清教思想、肯定宗教信仰的一面又是毋庸置疑的。从人性角度而言,哈代结合人文主义思想,在肯定人的理性和欲望的基础上,反对不加节制的欲望和自私自利的做法,颂扬基督教的忍让、爱、宽恕和利他思想。从神对人的关怀角度而言,哈代大力宣扬宗教的爱和救赎,试图为人类指出希望之路。
其他文献
倪贻德是中国20世纪20至30年代跨越文学与艺术两大领域的先锋文艺家。本文试图细致地梳理这一时期他从创造社的先锋文学活动到决澜社的现代艺术实践的人生基本轨迹,展现他作
倡导和推动领导干部上讲台,对于改进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大良策。领导干部放下架子、低下身段,以父母心、兄长情,像一名普通教师那样面对莘莘学子,努力营造一种平等、
<正>当前,建筑工人转型是摆在行业发展面前的重要问题。很多企业在建筑产业工人转型培养教育方面,在经济投入问题方面存在很大困难,不少企业难以在资金投入与利润产出之间找
联语是中国传统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从联语的产生以来,联语就以词约而义丰,形小而质美,用途广泛,影响深远而博得我国人民的青睐。在日
在《石頭記》現存十二種手抄本中,庚辰本以其底本較早、保存較為完整、脂批數量最多和形式最為多樣而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本文以庚辰本為底本,以其餘十一種手抄本為校本,結合定本
30年代末40年代初作为革命“圣地”,延安一直处于险峻的生存危机之中,保存革命力量并不断发展壮大是最迫切的任务,所有的资源只有服务于这个任务才有价值,文艺也是如此。文艺
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工程质量要求的提升。对于工民建工程而言,工程建设具有系统性、复杂性,施工问题和质量缺陷在实际建设中经常出现,其中较为普遍的是墙体裂缝
赵宋一代出现“五百家注韩”的局面,其后韩愈的研究也是炙手可热,甚至将其标为新儒家的开端。韩愈诗文皆工,尤其是谤讥佛教的论说文更能彰显其儒士才能。他之所以能攘斥佛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要求债转股重登历史舞台。本轮债转股以市场为主导、以降低实体经济杠杆率为目标,与上一轮政策性债转股在市场化程度、实施目的、资金来源、目标企业
经济新常态下,劳动竞赛成为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员工职业荣誉感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演变成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