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司法适用问题研究

来源 :华东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pp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标惩罚性赔偿制度是一项植根于英美法系的加重赔偿制度,其通过严惩侵权人,以达到遏制商标侵权行为的发生。商标惩罚性赔偿制度于2013年引入我国,在第四次修订时完善了该条相关制度,可见我国对打击商标侵权行为的重视。却在其司法适用上,该制度并未充分发挥其作用。由于对主客观适用要件理解不统一以及赔偿金额计算难以明确,导致法院更倾向于适用法定赔偿,因此在实践中,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的使用率极低。本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实际情况、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惩罚性赔偿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从而揭示该制度在理论中所存在的问题。其中包括主客观要件在内涵上存在争议;以及针对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计算数额的基数倍数计算问题和惩罚性赔偿与法定赔偿之间的协调问题。第二章是对我国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司法适用困境的原因分析。从历史原因和实证分析两个角度。从历史原因来看,我国立法者在法律移植时与英美法系国家对该制度的性质理解、立法初衷存在差异,此种差异导致了法律移植时所存在的冲突,因而在司法适用上过于谨慎保守而造成适用困境。其次,基于对案例的检索整理以及筛选后可知,权利人主张适用惩罚性赔偿自2013年开始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但法院采纳适用的案件占比极少。因此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进一步论证由于制度本身存在的问题所导致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困境。原因有二:第一是由于在主观适用条件内涵的不确定,导致在“恶意”和“情节严重”的认定与证明时存在困难;第二是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计算数额的问题,通过对检索到的案例分析可知,大多数案件不被采纳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原因在于基数与倍数的考量难以确定上。首先,在计算基数上,存在实际损失难以查明、侵权获利难以确定、许可费使用倍数难以适用的问题;其次,在缺乏基数数额确定的情况下,法院多选择适用法定赔偿,从而导致法定赔偿具有替代惩罚性赔偿的趋势;第三涉及到计算倍数的确定,计算倍数的问题体现在倍数考量因素不明确,法院通常只考虑主观要素或客观要素予以决定倍数,然而仅决定主观要素忽略客观侵权行为的严重程度会导致倍数计算有失公平,反之亦然;倍数的计算缺陷还体现为计算规则不明确,体现为对“一倍”理解的误区,如不明确商标惩罚性赔偿金额的计算规则,则会导致最终判决的赔偿金过高或不足以弥补权利人实际损失。第三章通过引入比例原则于惩罚性赔偿的司法适用之中来探讨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金额的计算及主客观内涵的理解。在本章首先探讨惩罚性赔偿制度引入比例原则的必要性,二者在概念上看似相冲突实则不然,由于权利人实际损失包含许多“隐性损失”,适用惩罚性赔偿有利于填补权利人所受损失;其次,探讨了比例原则在商标侵权惩罚性赔偿中的应用,主要在适用要件的认定和赔偿金的计算两方面。通过对比例原则三个子原则的分析,首先得出“恶意”的内涵应当高于“故意”,但为将语义冲突和现实冲突取实质,且符合比例原则的情况下,可以将二者作同一解释,但应当将恶意的内涵严格限定为直接故意;为符合比例原则,“情节严重”应当属于客观行为的情节严重而非“情节严重的恶意”,将其理解为主观要件将有失公允,判决依据“唯主观论”是不合理的,针对“情节严重”的认定可参考刑法。其次,在赔偿额的计算上,惩罚性赔偿的基数应当精确,以此与法定赔偿相区分,从适当性原则的角度得出法定赔偿的性质不应为惩罚性,否则将会有重复评价之嫌;从必要性角度分析,惩罚性赔偿的倍数不可过当,对于第二章所提疑问,在倍数考量因素上应当综合考虑主观与客观要素,通过量化倍数的方法计算倍数最为恰当,而计算规则的缺陷可以通过修改法律语言的表述,去除“一倍”的表达方式。最后从均衡性原则的角度,探讨了在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时应当考虑侵权人的经济情况。第四章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主要为对我国商标惩罚性赔偿制度司法适用的完善。结合前文所提问题及解决方法,凝练出本文问题的观点,通过本章予以展现,希望能通过本文完善商标惩罚性赔偿规则之缺陷,以更好的适用该制度。
其他文献
《商标法》第48条由对于商标的使用的概念的相关规定,提到必须是“识别商品来源”意义上的使用,学界对于“使用行为”有着各种不同的解读,本文中所谓的“商标性使用”即指这种“发挥了识别功能的对商标标识的使用”。当前,学界主流观点为引入“商标性使用”作为裁判是否构成商标侵权的前提条件,这一点也被我国较多法院在判决中采纳。以江苏高院为例,其在司法解释中明确规定了对“商标性使用”对判断在审判中相较于“混淆可能
学位
为了抑制永磁同步电机转矩脉动,提出一种基于偏差电流输入的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谐波注入方法。该方法以交轴和直轴电流偏差作为神经网络环节输入,应用2个自适应线性神经网络环节拟合电压谐波补偿分量,并将其注入到电流环控制器输出,用以抵消交轴电压和直轴电压中的谐波分量,进而抑制转矩脉动。为验证本方法有效性,对比进行了3种控制方法的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双闭环控制相比,本方法可将转矩脉动降低约97%。相比
期刊
在工业革命早期,贸易尚处于无限制阶段,市场上的经营者面临着竞争对手仿冒、贬损、侵犯商业秘密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诚实的企业主是重点保护对象,整部法律的设计初衷都是为了防止他们受到不诚信的竞争对手的商业攻击。1993年,我国首部《反不正当竞争法》正式颁布,除了保护经营者以外,其立法目的明确规定还应保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立法具有滞后性,随着技术的革新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司法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学位
雇员在离职后与原单位的客户开展交易是否属于不正当使用客户名单、是否构成侵犯原单位的商业秘密,关乎商业秘密权益和平等就业权的平衡,是我国立法和司法界亟需解决的问题。但与传统知识产权侵权、技术秘密型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件相比,不正当使用客户名单型的商业秘密侵权认定更加难以把握。当前我国法律实践对离职雇员不正当使用客户名单的认定,参照传统知识产权侵权的“接触+实质性相似-合法来源”规则,考量被告在原单位就
学位
我国采取广义立法模式:将合作作品分为可分割使用合作作品和不可分割使用合作作品。合作作品著作权行使采用“禁止权利滥用模式”。合作作品广义立法模式饱受议论争议,很多学者对著作权法在共有制度构建上参照所有权共有制度的二元划分方式存在质疑。事实上,可分割使用合作作品不仅促进合作作品共有著作权的利用效率,同时也消除合作作品著作权行使规则整体安排上的不协调、不一致。采取“禁止权利滥用模式”存在三大实践问题:第
学位
视听作品作为一类具有特殊性的作品,其创作不仅需要大量创作者进行创造性投入,还依赖着非创造性成本的投入,因此视听作品中存在着投资者利益与创作者利益如何配置的问题。分析我国著作权法中的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会发现其存在着投资者与创作者利益不平衡的问题:从视听作品著作权的相关概念看,我国视听作品创作者身份不清、范围未得到明确,制片者的概念也与实践存在较大差异而显得模糊不清;现行视听作品著作权归属制度没
学位
针对深度学习模型在电力负荷识别中存在的识别率不高、超参数设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与卷积神经网络(CNN)相结合的非侵入式电力负荷识别模型(PSO-CNN)。首先,以各电器VI轨迹像素化图像作为CNN输入;其次,分析CNN超参数对模型性能影响,并使用PSO算法寻求最优解以提升模型识别效果;最后,基于PLAID、WHITED公开数据集对PSO-CNN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表明
期刊
著作权制度的确立和修改与传媒的技术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步入数字时代,更新换代的传媒技术助推了自媒体、社交媒体以及新闻聚合平台的崛起。面对新兴媒体的严峻挑战,报社、期刊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等传统新闻媒体的当务之急是依托制度以掌控新闻职务作品。然而,传统职务作品权属制度无法保证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安定性,使新闻职务作品的许可效率与维权效率低下。因此,传统新闻媒体只能寄望于新制度出台以缓解其生存困境
学位
新媒体环境下,作品的创作方式和表达形式更为多样,在作品类型不断丰富的背景下,独创性的判断也更加复杂隐晦。独创性是著作权的核心概念,对于独创性标准,有学者坚持适用于所有作品的一体化标准,面对动态发展的作品类型,统一检验和调整独创性标准,以提高法律的可预见性。也有学者主张,不同的作品各有其特殊性,应当根据不同作品的类型设定不同的判断标准。学说的不统一也对司法实践产生了影响。司法实践中,新媒体技术发展下
学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国家工业体系的不断改革与创新。现阶段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且在未来的社会发展和行业建设中体现出了更大的功能性和更高的作用性。因此,针对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务必要应用全新的技术和全新的思路做有效开发,以此实现后续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应用效能的提升,为后续我国的工业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满足社会工业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