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荒诞,承载希望——茅盾《蚀》与马尔罗《人的境遇》中的革命比较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yao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是一个革命的年代,革命与反抗是20世纪文学的重要主题。不同的人物以不同的理解和方式诠释着“革命”的含义。1926年5月到1928年的5月,大革命从轰轰烈烈到惨然失败,继而又重新燃起了星星之火。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创作于二十年代后期的《蚀》真实地反映了这场革命的历程,成为1917年“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不谋而合,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与政治家安德烈·马尔罗也于1933年发表了表现革命题材的长篇小说《人的境遇》,它以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为背景,以上海工人起义为题材,倾注了对中国革命的关注和对中国人民的深切同情。  茅盾与马尔罗两位不同国度的作家,各自以其作品《蚀》、《人的境遇》为载体,表现了对中国大革命的关注与思考。本文即以此为着眼点,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探讨茅盾、马尔罗在各自的作品中对革命相近而又不同的认识和表现,并从哲学的高度挖掘两部作品中人物和作者对革命的态度,以及在革命旗帜下对人的命运的思考。  文章分为绪论、拯救与破坏、反抗与荒诞、革命旗帜下人的生命意识及结语五部分。  第一部分陈述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重点部分旨在疏理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以期找到本文的研究范围以及理论支撑,使论文具有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及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二、三部分,是本文的核心。第二部分通过文本细读,主要从拯救与破坏这方面加以论述。革命的本意是为了拯救,即革命是为了拯救自我与拯救他人,但是在完成拯救这一使命过程中也带有很大的破坏性,具体表现为死亡、掌握了革命话语权的男性对女性的迫害。究其原因是革命和反革命的两极存在以及革命与暴力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第三部分从反抗与荒诞入手,首先评述两位作家的生活处境。他们自身的现实生存环境带有很大的荒诞性,出于映射现实或进行探索前进的目的,作家都让自己笔下的人物在作品中进行各种途径的反抗,殊途同归,反抗最终仍然是回归到了荒诞的境地,只不过最终回归的是一种带有乐观意味的更高层次的荒诞,也即结果是一种乐观的失败。  第四部分在上述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在革命旗帜下茅盾、马尔罗对人的命运的思考,进而上升到对革命的现代性思考。在《蚀》和《人的境遇》中,人物在革命语境下通过了各种途径的反抗最终收获的却是荒诞,两部作品在冷静的叙述中透露出了作家对命运的不同观点。茅盾是在动摇、追求、幻灭的怪圈中摸索前进,体现出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却最终在“北欧命运女神”的指引下,形成了异于马尔罗的命运观:革命是要人活着,人的命运不能由劫难和死亡来下定论,时间并不主宰人,过去的已过去,人可以选择现在,甚至未来。而马尔罗则以革命作为反抗荒诞的手段,以主动死亡作为反抗命运的最高形式。  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阐释在20世纪革命旗帜下人的生命意识。马尔罗用革命来对抗荒诞来拯救自我,并最终以生命的主动死亡为胜利。茅盾以革命为手段来改变社会拯救中国,表现出了革命是让人活着的观点。总之,本文的基本观点是在革命过程中应该注重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关注和尊重个体生命的身心存在。
其他文献
本文介绍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语言国际标准IEC1131-3的主要内容,包括两种文本语言:指令表IL和结构化文本语言ST,两种图形语言:梯形图语言LD和功能框图语言FBD,以及具有文本
科技进步为媒介革新提供了技术保障,社会转型也促进了媒介环境的变化。当前,各种媒介全面发展,媒体内容极大丰富,媒介平台日益多样化。这一媒介融合的媒介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
孙毓修祖籍江苏无锡,出生于清同治年间,其主要活动时期为光绪末年至民国初年。他一生积累了大量着述,涉及文学、版本目录学、图书馆学等各领域。他於清光绪末年进入上海商务印书
辛格一生全部的创作都始终围绕着“犹太民族和犹太文化的生存问题”这一核心主题。通过对辛格短篇小说代表作和两部长篇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分析,可以看出,辛格小说对现时代犹太
王安忆是一位兼具小说理论素养和创作才华的作家。她独特的小说观念是在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中逐步形成的,是从小说创作的本体出发的,王安忆在小说价值以及小说叙述上所作的积极
虽然明白很多东西不能单纯用价格去衡量,但当价值5万的华硕ROG CG8890送达编辑部时,还是引发了众小编的围观——巅峰、极致、霸气等形容词毫不犹豫地用在了华硕ROG CG8890身上,一款堪称ROG台式电脑皇冠的产品,一款同入门级汽车差不多价格的台式电脑主机到底能为我们带来怎样的体验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拿起这款超级武器,共同在游戏世界中体验一回霸绝天下、横扫千军的感觉!  锋芒毕露的核舰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