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睡眠呼吸障碍(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SDB)常见于非瓣膜性心脏病引起的慢性心衰患者中,但风湿性心脏瓣膜病(rheumatic valvular heart disease, RVHD)患者的SDB的发病率和临床特点目前尚不清楚,因此,此研究目的在于阐述RVHD患者中SDB的发病率、临床特点以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60例RVHD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记录并分析患者的瓣膜病类型、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动脉血气分析、基础用药、六分钟步行距离和多导睡眠监测数据。结果:与单纯左心瓣膜病相比,左心合并右心瓣膜病患者SDB的发病率较高(46.2%vs31.2%,p=0.013);其中SDB发病率的增加仅限于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 CSA)(31.1%vs14.1%, p=0.001);与无SDB患者相比,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bstructive sleep apnea, OSA)或者CSA的患者往往年龄较大、六分钟步行距离较短、左心室射血分数和Pa02较低、肺-手指循环时间延长、心房颤动和高血压发病率更高(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aO2≤85mmHg是OSA的唯一危险因素,而男性、心房颤动、六分钟步行距离≤300m、PaO2≤85mmHg、PaCO2≤40mmHg是CSA的危险因素。结论:RVHD患者的SDB的发病率较高,其中以CSA为主;合并SDB,尤其是CSA的患者,临床症状和心功能受损会更加严重。因此,评估临床表现和心功能可能有助于预测发生SDB的危险因素。背景:陈-施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 CSR)常出现于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患者中,可能是预后较差的预测因子。终止CSR可改善CHF患者的预后,而膈神经刺激(phrenic nerve stimulation, PNS)可能会终止CHF患者的CSR,本研究在于探讨通过介入方法经静脉膈神经刺激用于治疗CHF患者CSR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共选择19例CHF合并CSR患者入组研究,于上腔静脉和无名静脉之间或左侧心包膈静脉植入单根刺激电极,通过Eupnea系统(RespiCardia Inc)进行膈神经刺激,其最大刺激电流为10mA,并比较膈神经刺激前后各呼吸参数、心电图和脑电图的变化。结果:16例患者成功刺激得获,其余3例患者因电极移位而未能夺获。在最大刺激参数整夜刺激下,无不良事件发生。当出现一系列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时,紧接着给予膈神经刺激,会出现呼吸、心率逐渐趋于平稳,并且氧饱和度得以改善。与刺激前相比,膈神经刺激时患者的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pnea-hypopnea index, AHI)明显下降(33.8±9.3vs8.1+2.3,p=0.00),平均和最低氧饱和度(分别为89.7%±1.6%vs94.3%±0.9%和80.3%±3.7%vs88.5%+3.3%,p=0.00)以及潮气末CO2(38.0±4.3mmHg vs40.3±3.1mmHg, p=0.02)明显增加,但睡眠效率无明显差异(74.6%±4.1%vs73.7%±5.45, p=0.36)。结论:小样本CHF合并CSR患者的初步研究显示,单晚单侧经静脉膈神经刺激能改善CSR的指标,并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目的: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central sleep apnea, CSA)常存在于充血性心衰患者中,并影响其生活质量和预后,早期的小样本短期研究表明,经静脉膈神经刺激治疗心衰患者合并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能显著减少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事件并改善睡眠参数,本研究旨在探讨植入式膈神经刺激器(implantable phrenic nerve stimulator, IPNS)对心衰合并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8例心衰合并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患者植入膈神经刺激器,IPNS电极植入在左侧心包膈静脉或右侧头臂静脉内,电极与专用的脉冲发射器相连并埋藏在右侧胸大肌前方的皮下组织内,对所有患者植入时和术后6个月随访时至少连续监测48小时,并通过询问患者来确定IPNS电极位置和功能有无改变。结果:6例患者完成临床研究,其中1例失访,1例死于重症肺部感染。整个研究过程中无膈神经刺激相关的并发症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心衰合并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患者用IPNS进行长期膈神经刺激是安全可行的,但仍然需要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研究来证实其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