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持续鞘内吗啡镇痛和其他吗啡镇痛方法对重度癌痛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影响以及镇痛疗效观察。方法:随机选择重度癌症疼痛患者40例,年龄25~75岁,NRS评分>6分,预计生存期>1个月,神志清楚,无明显肝肾功能异常,无明显呼吸抑制,无阿片类药物过敏及滥用史,根据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研究组:接受持续鞘内注射吗啡镇痛;对照组:接受非鞘内注射途径吗啡镇痛。所有患者行脊椎X线片或CT检查证实无椎管内肿瘤或无椎体破坏后,根据疼痛部位置入鞘内导管,导管尾端沿皮下索道与埋入季肋部腋中线交界处的皮下药物泵相连,连接已注入一定剂量吗啡的病人自控镇痛装置(IDDS)进行持续鞘内镇痛;对照组患者行其他镇痛方法应用吗啡镇痛。记录两组患者行鞘内注射之前(T0)、行鞘内注射后第1天(T1)、行鞘内注射后7天(T2)、15天(T3)以及30天(T4)时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的数值,以及采用ELISA法检测各时段的血浆细胞因子IFN-?、IL-2、IL-4、IL-10、IL-17的浓度,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T0、T1、T2、T3、T4时间段的疼痛数字分级法(NRS)评分,并对两组患者在上述时间段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记录两组患者的吗啡用量;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尿潴留、皮肤瘙痒和便秘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所有纳入对象均为重度癌症疼痛患者(NRS评分>6分),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均无明显差异。研究组在行鞘内注射前(T0)以及术后7天(T2)时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数值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性,而在术后1天(T1)除CD8+以外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数值均比对照组高(P<0.05),在T3、T4时间段研究组患者数值又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T4时间段对照组患者CD8+数值明显高于研究组(P<0.05)。T0时,两组患者细胞因子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研究组患者在T1时血浆IL-2、IFN-?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IL-4、IL-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T3、T4时间段时,研究组患者IL-2、IFN-?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L-4、IL-10、IL-17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各时间段的疼痛评分均在1.91±0.78之间,对比无明显差异性;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各时段进行生活质量评价显示研究组患者在T2、T3、T4时间段得分为52±2、53±2、54±1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5);两组患者吗啡日平均用量比较,对照组在T1、T2、T3、T4时吗啡的日平均用量分别为234.5mg、268.3mg、300.1mg、325.2mg,研究组患者吗啡日平均用量分别为1.3mg、1.6mg、4.3mg、6.5mg,两组相比有明显差异性(P<0.01)。对照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高于研究组(2:1,50%Vs25%,P<0.05)、便秘发生例数为3例,明显高于研究组(5:0,25%Vs0%,P<0.05),两者对比有明显差异性。尿潴留发生例数为2例、皮肤瘙痒1例、嗜睡1例,而研究组患者发生上述副作用的例数分别为4例、0例、1例、0例、0例。结论:持续鞘内注射吗啡镇痛方法用于重度癌症疼痛患者与其他镇痛方法相比较能明显降低疼痛和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辅助T淋巴细胞的抑制,吗啡的用量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