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于2016年1月~2017年9月期间,利用随机取样调查方法对河北省二季作区(秦皇岛市、唐山市、沧州市、保定市)马铃薯病害的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明确了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病害的发生种类、分布及危害情况;室内利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药剂(15%氟啶胺+25%甲托SC、50%咪鲜胺+有机铜SC、36%硝苯菌酯EC、22.5%啶氧菌酯SC、50%异菌脲WP、50%啶酰菌胺WG、40%腈菌唑WP以及70%丙森锌WP)对供试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的室内毒力;在此基础上利用上述8种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进行了田间防治效果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 1、通过对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病害的调查,共发现马铃薯病害13种,其中真菌性病害4种(早疫病、黑痣病、枯萎病、黄萎病);卵菌病害1种(晚疫病);病毒病害4种(马铃薯X病毒病、马铃薯Y病毒病、马铃薯卷叶病毒病、马铃薯丛枝小叶病毒病);细菌性病害3种(黑胫病、疮痂病、软腐病);非侵染性病害1种(生理性叶斑病)。 2、河北省二季作区马铃薯病害发生危害情况:早疫病、黑胫病、疮痂病、生理性叶斑病等4种病害在河北省二季作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田间平均发病率为15.16%、19.42%、20.36%及9.42%;晚疫病在唐山市玉田县、乐亭县和秦皇岛市昌黎县零星分布发生,田间发病率分别为3.60%、4.80%及4.80%;黑痣病(茎溃疡病)在唐山市和秦皇岛市马铃薯产区普遍发生,茎溃疡病的田间发病率为8.40~28.04%;黄萎病和软腐病仅在唐山市玉田县零星发现,田间发病率分别为2.40%和1.20%;病毒病在唐山市玉田县、滦南县和秦皇岛市昌黎县分布发生,田间发病率为3.60%、6.00%及2.80%;枯萎病在唐山市玉田县、滦县、丰南区和秦皇岛市昌黎县轻度发生,田间发病率为5.60%、17.20%、13.20%及19.60%。调查期间发现早疫病、黑痣病、疮痂病、黑胫病、生理性叶斑病近两年在河北省二季作马铃薯产区危害较重,病情指数为:14.78、8.33、14.22、10.62和7.34。 3、8种药剂在PDA平板上对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 Sorauer)的菌丝生长均有不同程度地抑制作用。供试药剂的EC50值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为:50%咪鲜胺+有机铜SC(0.3491μg·mL-1)<50%异菌脲WP(0.7950μg·mL-1)<22.5%啶氧菌酯SC(2.7765μg·mL-1)<40%腈菌唑WP(2.7854μg·mL-1)<36%硝苯菌酯EC(3.0735μg·mL-1)<50%啶酰菌胺WG(3.2198μg·mL-1)<70%丙森锌WP(3.4073μg·mL-1)<15%氟啶胺+25%甲托SC(5.3399μg·mL-1),其中50%咪鲜胺+有机铜SC、50%异菌脲WP、22.5%啶氧菌酯SC以及40%腈菌唑WP对供试茄链格孢菌株表现出很强的活性,EC50值仅分别为0.3491、0.7950、2.7765及2.7854μg·mL-1,抑菌效果较好。 4、田间喷施8种药剂防控马铃薯早疫病时,在建议使用浓度下单独施用对马铃薯早疫病均有不同程度的防治效果。第三次施药后7d各供试药剂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其中:50%咪鲜胺+有机铜SC1500倍液、22.5%啶氧菌酯SC1500倍液、40%腈菌唑WP4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73%、91.19%和91.79%,商品薯率为85.33%、84.33%和84.00%,增产率分别为20.61%、18.50%和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