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变迁,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中心,是社会学研究中最重要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一个研究课题,研究的难处既在于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世界让我们去认识,更在于对世界的认识本身就存在着不稳定性和多变性。因为社会变迁往往不是均衡的,任何一定有规模的变迁都会打破主要的和曾经出现的社会力量的平衡,当社会变迁中某些领域的变迁快于其他领域时,有可能导致社会变迁中的一部分不再能和整体相契合。在这一过程中,必定会导致一些群体的获利以及另外一些群体的利益受损。
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北老工业基地因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吸引着无数的目光聚焦在这里。沈阳市铁西区,作为东北重工业城市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我国最早的城市老工业区之一,可以说,“铁西”这个名字是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标记,我们都曾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过,这里集中体现着沈阳市的工业文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铁西人因“辽老大”的工人阶级身份而自豪;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这些普通的工人原本作为工业发展的坚强磐石,最应该分享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最终却成为最先下岗的一批,最先承受转型“阵痛”的一批。
本论文通过个体口述史的方式,站在底层群体的视角,透过个体生命历程在整个社会中的作用,来影射个体所在群体的生存状况。即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运用在微观的经验材料和宏观的社会历史之间进行穿梭的能力,建立起区域社会变迁经验与社会学理论之间的沟通桥梁。因国企改制而流动到底层群体的铁西人不仅要面对新的身份角色——下岗工人,同时也要面对不再有保障的未来。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底层群体在利益表达方式的选择上往往具有单一性和不合理性,而在群体利益申诉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的情况下,大部分成员从最初被迫选择了“贫困”到后来主动将自己置身在就业市场的大舞台中,向人们展示着东北人积极乐观的一面。在“老工人村”里人们总是在忙碌着,把所有的希望寄意在下一代的身上,渴望他们能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来获取向上流动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