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管理如何演化为痕迹主义

来源 :暨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adManWa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痕迹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已经深刻地融入基层治理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痕迹管理在基层治理的过程中却发生了偏移,演化为“痕迹主义”即对痕迹的完美呈现,压过了对于治理绩效的重视的现象,表现出鲜明的以“迹”代“绩”特点。这导致基层干部深陷文牍工作而无暇关注治理实际,使基层治理工作出现了“材料悬浮”的现象,损害了政府信任,影响了干群关系,使基层治理陷入“空转”;同时,痕迹管理的演化加剧了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治理工作的不信任,新一轮的检查考核接踵而来,由此导致基层陷入“痕迹主义”的恶性循环。本文以珠三角J镇为例剖析“痕迹主义”演化的内在逻辑。本文将研究问题聚焦于痕迹管理缘何演化为“痕迹主义”之上,试图探究基层治理中的痕迹管理演化背后的多重逻辑,借此透视基层治理中技术治理所面临的困境。通过分析发现,由于官僚制的“负功能”和国家的视角的“狭窄化”形成的内生缺陷和基层治理中的权责错位造成外在障碍,内外共同作用,使基层的痕迹管理呈现出“目标替代式留痕”的行为逻辑。内外双重逻辑在基层治理场域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使痕迹管理逐渐演化为“痕迹主义”。“痕迹主义”的出现并不是对于痕迹管理方式的否定,痕迹管理对于基层的治理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采取措施使痕迹管理走出“痕迹主义”的旋涡,通过三重转变,自下而上融合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自下而上倡导目光向下的政绩观、上下联动综合技术导向与战略导向,使痕迹管理回归常态,更好的发挥其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
其他文献
美国作为当今世界的头号经济强国,虽然与我国在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诸多方面有着本质的不同,但它在某些方面的先进经验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本文通过对美国高校德育实践的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