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池是中国西南最大高原湖泊,认识其鸟类多样性,对鸟类迁徙和鸟类资源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0月至2013年11月期间,笔者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在34个固定取样点上,对滇池湖滨区湿地鸟类进行了每月一次的26次调查,并用典型性对应分析(CCA)、Person相关性检测以及“Biodixcel for Exce12007”进行数据处理。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记录到鸟类182种,隶属15目、49科,国家二级保护物种有9种。数量方面,滇池鸟类组成主要以游禽(占总数量的64.73%)、鸣禽(28.00%)和涉禽(6.25%)组成,水鸟优势种为红嘴鸥(54.77%)和骨顶鸡(6.25%),其它生态类型鸟类的优势种为家燕(4.74%)、树麻雀(4.23%)以及黄臀鹎(3.58%);种类方面,雀形目最多,有24科(48.98%)94种(51.65%),其次是鸻形目鸟类有8科(16.33%)33种(18.13%);(2)季节动态明显,在鸟类迁徙月份(3、4、9月)记录到的种类最多,在越冬季节(11月至翌年2月)记录到的鸟类数量占绝对优势,达67.75%,越冬季节的鸟类以游禽为主(85.77%),其他季节鸣禽较多(50.27%);(3)比较相关研究资料,发现滇池鸟类发生了明显变化,本研究记录到云南鸟类新纪录8种和昆明鸟类新纪录21种,过去明确记录的8种水鸟已经不见踪影;浅滩湿地吸引大量鸻鹬类,有6种云南鸟类新纪录;城市化进程导致豆雁消失而促使伴人种类红嘴鸥数量剧增;(4)水鸟分布与土地覆盖类型密切相关,按生境利用方式,可以将水鸟分为4个类群:第一是以红嘴鸥为主的伴人鸟类,聚集于建筑密集人类投喂城区;其次是以黑水鸡、小鹏鹧和白鹭为主的破碎化生境鸟类,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在滇池湖滨区破碎生境下格局下生存,在各个微生境中均有一定的数量分布;第三是以骨顶鸡及雁鸭类为主的半自然生境鸟类,喜欢聚集于滇池湖滨区人为干扰较少的水域;第四是浅滩湿地鸟类,以鸻鹬类为代表,有特殊生境需求而主要分布于滇池治理工程区底泥堆积形成的福保湾的浅滩上;(5)发现中澳共同保护候鸟31种(占总保护种类的38.27%),在中澳共同保护的40种鸻鹬类中,有19种(47.50%)出现在滇池湖滨区,说明滇池可能是东亚-澳大利亚迁徙路线上某些候鸟重要的临时停歇点之一;(6)湿地管护对湿地鸟类多样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面积水葫芦覆盖影响鹭类和鸥类等水鸟的栖息,春秋季节保证一定量的浅滩湿地利于鸻鹬类的迁徙;非法捕鸟威胁野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