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和稻城县内,以高寒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境内有第四纪末次冰川遗迹——稻城古冰帽和四川省第三高峰——格聂山。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地学资源丰富而独特,具有极高的科考和保护开发价值。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已进入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海子山自然保护区地处我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面临着保护与贫困的矛盾,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矛盾。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在全国保护区中具有普遍性,很具有代表意义。因此,对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开发问题进行研究,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重要研究课题。论文共分两部分。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对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基础研究,特别是旅游地学资源的研究。论文首先系统地阐述了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区域地质背景和地理环境。根据旅游地学理论和方法,论文在理论上提出了旅游地学资源的主要成景过程可划分为地质成景阶段和生态成景阶段,并从地质成景和生态成景两方面分析了海子山旅游地学资源的成景机理。在此基础上,论文归纳总结了海子山旅游地学资源的类型,共划分出了5个主类,16个亚类。论文对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地学资源的重点部分——地质遗迹景观进行研究。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论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遗迹景观的分类,共划出冰川地貌景观、高山峡谷地貌景观、水体景观和构造地貌景观4大类18个亚类。第二,全面深入地研究了保护区的典型地质遗迹景观——古冰帽遗迹景观,详细阐述了本区30个古冰帽遗迹的地理分布和景观特征。第三,对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地质遗迹进行单体景观的定量评价和综合定性评价。论文的第二部分,是在第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性开发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论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保护、开发、管理”三位一体的自然保护区保护性开发新模式。论文的最后则利用该模式对海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实际运用,对保护系统、开发系统和管理系统的十二项重点工程进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在对人为因素进行分析时,认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保护性开发的主体所处的地位与作用不同,而创新性地提出保护性开发主体变化的“1+X”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