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向性是当代心智哲学研究的焦点之一;国内外学者对于祈使句的研究也是屡见不鲜。祈使句的表达涉及意向性。分析祈使句的表达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意向性。本文基于对祈使句功能和作用的观察,对语言生成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认为祈使句是意向性的一种表达方式,意向性的内容决定意向性的选择,进而决定祈使句的选择。本文将从一本小说中选取例子,并在意向性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同时,运用言语行为理论,以便更好地分析在意向性基础上祈使句的生成和理解。本文最大的任务在于展现祈使句是如何反应意向性的。祈使句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索的信息。 意向性(intentionality)来自经验哲学。地球上的事物总是关于或是指向其他事物。这种关于性,指向性就是意向性。“意向性”形成于中世纪的经验哲学,同时被十九世纪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重新运用。有很多事物是可以被其他事物关指的,包括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事件(感觉,想法,愿望,想法,希望,幻想,担心,梦想,信仰等等),还有许多语言学事物(说明,问题,诗歌,句子等)还有其他形式的表征(图画,电脑程序,押韵诗,电影,图表等等)。意向性有其内容,态度和方式。意向性的内容就是一系列关于意向性对象的活动,如想象,联想,希望,渴望等。意向性态度的三要素是内心感受,情感和意图。意向性与外界相联系的两种方式就是心理意向性和言语行为意向性。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语言语用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它最初是由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丁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我们说话的同时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这种行为可被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 句子一般分为四种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祈使句是表达命令,要求和愿望的句子。根据不同的标准,祈使句的分类也不同:首先祈使句被分为四类(命令句,要求句,建议句,请求句);其次,祈使句也可被分为无动词祈使句和有主语祈使句。祈使句长短不一:一般,最短的句子拥有最强烈的情感。同时,祈使句有三种语气:命令,祈愿和使役。祈使句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有利于说话者,另一是有利于听话者。在《红与黑》这部小说中,约有 131个祈使句,徐阳春(2004)将祈使句分为四类:命令,要求,建议和请求。在这131个祈使句中,有55个要求句,35个请求句,21个建议句和20个命令句。根据祈使句中说话者的语气,这131个祈使句可以分为命令句,祈愿句和使役句。其中命令句75个,祈愿句35个,使役句21个。 塞尔(1983)曾经声称话语只有通过心理状态的表达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效力。这就意味着在意向性和祈使句之间存在着一种密切的关系。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祈使句也只有通过意向性的表达才能发挥自己的效力。文中图表很好地展示了祈使句和意向性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本文陈述了各种句型之间的差别和各位专家学者对于祈使句和意向性不同看法的比较。《红与黑》这部小说更多地呈现了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这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因为意向性是心理状态的基本属性。同时,主人公经常使用祈使句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经过一番复杂而仔细的探讨,我们最终将会得出:祈使句的生成和理解是离不开意向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