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际上用于地震区划的技术方法虽然都是以Cornell的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理论为基础,但每个国家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都存在着差异。本文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的对比,分析了不同地震区划方法的模型建立途径的差异,采用通用的计算程序,建立了地震危险性分析实例,分析不同计算模型对危险性分析的最终结果的影响。在充分剖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完成工作分为以下三部分:(1)对比分析了中、美、新西兰、日本的地震区划的主要区别,重点分析了潜在震源区模型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各国地震区划的的潜在震源区模型的几何类型的存在差异。由于中国的地震活动特征以及地质构造的原因,我国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采用多级面状源叠加的模型,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地震区划方法则采用多种类型潜在震源区组合的方式来确定模型。此外,日本地震区划中地震危险性的概率计算方法中所采用潜在震源区模型与其他国家差异较大。(2)研究了全球地震模型(GEM)的关键技术手段,并重点校验了其核心计算程序。在各国地震区划技术手段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在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计算过程的各个核心参数及其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并用标准软件校验规程检验了GEM中OQ-engine的可靠性。地震区划中主要的潜在震源区模型的类别主要有点源、网格源、面源以及线源,本文分析了各个模型在计算参数上的设定方法。结果表明:目前在地震区划中所采用的各个计算模型均可在OQ-engine中实现,关键计算参数中仅网格划分精度对计算结果的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该系统可以用于分析不同类型PSHA模型。(3)基于GEM框架,以我国华北地区为例,对比了不同类型潜源对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在分析了不同几何类型的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法的基础上,得到华北地区两种潜在震源区模型,即断层源模型与面状源模型,并用OQ-engine进行计算分析,最终分别得到了华北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图以及选定的典型城市的危险性曲线,重点分析了断层源模型与面状源模型在危险性分析计算结果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潜在震源区几何类型的选择上,应根据地震资料、构造条件、地震活动性等方面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