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仍然面临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其中以脑转移(BM)最为常见。同时,脑转移也是肺癌治疗失败及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既往的研究指出,Ⅲ期NSCLC患者比I/II期的更容易发生术后脑转移。本研究旨在探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肺癌切除术后发生脑转移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进一步对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治疗,减少或延迟脑转移的发生。而在多种术后辅助治疗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的脂溶性好,能以一定比例透过血脑屏障对NSCLC脑转移有治疗作用,更有一些研究发现其能减少脑转移的发生率。而EGFR-TKIs只适用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肺腺癌患者,为比较包含术后治疗不规范(不规范组)、化疗±胸部放疗(化疗组)、EGFR-TKIs靶向治疗(靶向组)和EGFR-TKIs联合化疗(联合组)等术后辅助治疗的疗效,本研究对肺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辅助治疗对Ⅲ期肺腺癌患者术后脑转移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进而再对EGFR突变阳性的肺腺癌患者分析辅助治疗的干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市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2010年5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179例行肺癌切除术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不同特征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脑转移发生情况,采用Cox回归模型探讨患者术后出现脑转移的危险因素。根据术后治疗情况,把本研究中的138例肺腺癌患者根分为4组(不规范组、化疗组、靶向组和联合组),以不规范组为对照,比较其他各治疗组对NSCLC患者颅内无疾病生存时间(DFS)、颅外无疾病生存时间、总无疾病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OS)的影响。再对其中的66例EGFR突变阳性患者的亚组进行分析,比较各治疗组颅内DFS、颅外DFS、总DFS及OS的差别。结果:本研究随访期间中共有44人发生脑转移,脑转移发生率为24.6%(44/179)。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病理类型和纵膈淋巴结转移数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脑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肺腺癌(P=0.043,HR=7.846,95%CI:1.068~57.632)和纵膈淋巴结转移数>6(P=0.012,HR=6.304,95%CI:1.193~4.182)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脑转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吸烟、PS评分、肿块大小、肺结节数量、EGFR突变状态、术前CEA、术后化疗及靶向治疗均与脑转移无明显关系。在本研究的138例肺腺癌患者中,各治疗组的颅内DFS均无明显差别。针对颅外DFS,靶向组比不规范组明显优势(50.0%VS.28.6%,P=0.030),化疗组及联合组则无明显差别。而总DFS方面,靶向组比不规范组明显获益(41.7%VS.21.4%,P=0.039),化疗组及联合组无明显差异。在总生存时间上,靶向组比不规范组明显获益(77.3%VS.62.3%,P=0.034),联合组也有获益(75.0%VS.62.3%,P=0.040),而化疗组则无明显差别。在EGFR突变阳性的亚组分析中,针对颅内DFS,与不规范组比较,靶向组明显延长(87.5%VS.60%,P=0.047),而化疗组与联合组则均无明显差别。另外,靶向组对比化疗组(87.5%VS.72.4%,P=0.077)及联合组(87.5%VS.68.8%,P=0.064)也有更优的趋势,但未达到统计学标准。而颅外DFS、总DFS及OS方面,各治疗组均无明显差别。结论:肺腺癌及纵膈淋巴结转移数(>6)是Ⅲ期NSCLC患者术后脑转移的危险因素,而年龄、性别、吸烟、PS评分、肿块大小、肺结节数量、EGFR突变状态、术前CEA、术后化疗及靶向治疗均与脑转移无明显关系。肺腺癌患者中,EGFR-TKIs术后辅助治疗可延长Ⅲ期肺腺癌患者的颅外DFS、总DFS及OS,但不能延长颅内DFS。而亚组分析针对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EGFR-TKIs术后辅助治疗可减少脑转移的发生率,且有更优于化疗组及联合组的趋势;但在颅外DFS、总DFS及OS的比较中,与其他辅助治疗相比无明显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