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口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也由起初的“个人流动”发展成为“家庭流动”,跟随流动的儿童群体越发庞大,他们的成长也受到各界关注。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同辈和媒介是影响最大的四个因素。随着技术发展,媒介环境日新月异,社交媒体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成长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流动儿童群体中媒介充当“电子保姆”的现象普遍,使得流动儿童成长很难不受媒介影响。流动女童是边缘群体中的弱势群体,学会利用社交媒体促进自身融入城市社会,实现个体价值对流动女童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昆明CF社区流动女童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谈法对流动女童进行调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现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城市社会融入困境以及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关系。论文共分为绪论和五个章节。首先,绪论部分梳理了相关的文献并对主三个概念进行严格界定。第一章整理和阐述了相关理论,然后提出问题,确定研究方法,阐明研究实施过程。然后,第二章和第三章是宏观和微观调查结果。基于问卷调查的宏观分析,客观呈现流动女童人口背景情况、社交媒体使用现状和城市社会融入现状,控制相关人口统计学变量后分析社交媒体使用与城市社会融入的关联性。分析发现:人口背景情况中,学校性质、家庭经济情况和亲子关系影响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公办学校流动女童融入情况优于民办学校流动女童,家庭经济和亲子关系越好的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越好。控制相关人口背景因素后,关联分析发现: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动机越明确和积极,则越有利于融入城市社会;信息关注范围越广或网络社交对象越多元的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情况越好;心绪转换需求满足程度越高的流动女童城市社会融入越差。基于深度访谈和参与观察的微观分析,通过对流动女童使用社交媒体的具体行为的分析发现:流动女童社交媒体使用过程面临身份认同的困境,包括制度身份认同、性别身份认同和文化身份认同。另外,在身份认同的过程中存在主观和客观的问题。客观层面,男权视角主导的传播阻碍平等思想的建立、存在物化女性的现象不利于女童自我认知。主观层面,流动女童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导致她们在社交媒体的传播活动主体意识薄弱,自我呈现依附男性。最后,在前文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分别从观念和实践层面,对流动女童、家庭、学校、媒介、社区和政府提出建议,希望对流动女童借助社交媒体融入城市社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