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型组合结构桥梁的多样化发展,作为核心部件的PBL剪力连接件分为两大类:开孔钢板焊接在裸露结构上的叠合式PBL剪力连接件、开孔钢板及附属结构埋入混凝土中的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现有研究成果表明:在理论模型方面,大量PBL剪力连接件的等效承载力模型间的差异较大,而有限元模型中的常用混凝土本构模型则存在显著缺陷,且求解方法的收敛性较差;在试验研究方面,推出试验适用于叠合式PBL剪力连接件,其试验结果在新型混合结构桥梁中应用时偏于保守;在受力机理研究方面,学者们多关注于连接件在加载初期的刚性特征,而忽略了承载全过程中的塑性行为。为此,本文基于试验结果和理论模型计算结果,揭示了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的力学特性和承载机理,主要完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的试验研究:针对推出试验方法的局限性,基于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混合桥塔结合部试验和南京长江第四大桥锚固系统试验的成功经验,通过8组24个试件的破坏试验,对开孔孔径、开孔钢板厚度、横向约束和界面剪切力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对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的工作阶段进行了划分,并对其破坏形态进行了全面总结和分类;通过各种破坏形态下连接件的承载特点分析,提出了此类连接件的理想破坏形态:未发生外包混凝土破坏的情况下,钢板面附近混凝土榫剪切破坏和贯穿钢筋破坏共存。(2)基于微平面模型的PBL剪力连接件理论模型的建立:针对混凝土本构模型中参数确定困难的情况,建立了基于遗传优化算法的RBF神经网络参数识别方法,并提出了单轴应力和复杂应力状态下微平面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参数确定方法;基于钢板与混凝土间界面剪切力的实测结果,采用三段界面本构模型成功模拟了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中钢板与混凝土间的界面效应;基于上述研究内容,结合动力学显式求解方法,建立了基于微平面模型的PBL剪力连接件理论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此理论模型能精确反映该连接件的承载全过程、各部件的破坏过程和力学特性。(3)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的破坏机理研究:基于理论模型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对各种破坏形态下混凝土榫的受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揭示出各种破坏形态的破坏机理: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中混凝土榫剪切破坏是由于孔内混凝土的三向受压状态保证了其完好状态而产生的;孔内混凝土压缩破坏是由于孔内混凝土所受横向约束较小造成第一、第二主应力的比值过小而产生的,孔内混凝土割裂破坏是由于开孔钢板较薄造成孔内混凝土质量难以保证而产生的。基于此,提出了理想破坏形态在极限承载状态出现的必要条件是:保证垂直于钢板面方向具有足够的横向约束,且开孔钢板厚度应不小于20mmm。(4)理想破坏形态下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的承载机理研究:根据理想破坏形态下混凝土榫和贯穿钢筋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了两者在各个工作阶段的力学特性,阐明了混凝土榫和贯穿钢筋的破坏过程,探讨了钢板与混凝土间界面剪切力的产生机理和发展过程,分析了连接件的荷载传递历程,从而揭示了理想破坏形态下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的承载机理:在塑性阶段内,钢板面附近的混凝土榫断面的前半部分先开裂,然后裂缝不断发展至贯通整个断面,而孔内混凝土则处于完好状态;在弹性阶段之后,贯穿钢筋逐渐从弯曲状态转化为受拉状态;在承载过程中,钢板与混凝土间的界面效应始终是此类连接件承载力和刚度的重要组成部分。(5)理想破坏形态下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的宏观力学行为的研究:基于试验结果,进行了连接件的各工作阶段的极限状态和刚度变化情况的影响因素分析;根据回归分析,提出了理想破坏形态下埋入式PBL剪力连接件在承载全过程中的荷载-滑移关系的统一计算公式;基于此类连接件的承载特点,将1.2mm作为设计滑移量,对应的荷载值作为设计承载力,并提出了此类连接件的设计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表明,两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均吻合良好,建议在此类连接件的工程设计中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