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由子囊菌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其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grisea(Cookc)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和防治稻瘟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太湖流域稻区稻作历史悠久,蕴藏有丰富的变异类型,在与稻瘟病菌在长期的共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抗性类型对病原菌有较宽的抗谱,抗病基因可能具有较好的持久抗性。研究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抗稻瘟病性遗传和抗病基因定位对我国水稻尤其是粳稻抗稻瘟病育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鉴定了江苏、浙江等6个省的26个稻瘟病菌菌株的小种属性,用12个日本稻瘟病单基因鉴别品种鉴定了7个日本稻瘟病菌鉴别菌系的抗、感反应,研究结果分别与各省农科院植保所和Kiyosawa(1983)的原鉴定结果进行比较,判断不同菌株(系)致病性的稳定性。进一步利用江苏、浙江等省的44个稻瘟病菌菌株和7个日本稻瘟病菌鉴别菌系,接种鉴定了黑壳子粳、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和缺儿糯等5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的抗瘟性。结果表明:26个中国稻瘟病菌株经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的鉴定,其小种属性与各省农科院植保所的原鉴定结果差异较大,变异频率高达53.8%,按反应型统计,变异率为14.8%;7个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在12个日本稻瘟病菌单基因鉴别品种上抗性反应与Kiyosawa(1983)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按反应型统计的变异率为3.6%。5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对51个中国或日本稻瘟病菌株(系)的抗性频率在88.6-97.7%之间,其中黑壳子粳和薄稻的抗性率在95%以上。将黑壳子粳、薄稻、铁杆青、江南晚及缺儿糯等5个太湖流域粳稻地方品种与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获得杂交F1种子,自交获得F2群体,部分F2自交获得F2:3家系,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1、ZE3和日本稻瘟病菌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亲本、杂交F1、F2及部分F2:3家系的抗性反应,根据杂交F2代及F2:3家系的抗、感分离,分析抗病品种对不同生理小种(菌系)的抗性遗传特性。结果表明:黑壳子粳、薄稻、铁杆青和缺儿糯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江南晚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可能是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的;黑壳子粳和铁杆青对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G1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薄稻和江南晚对ZG1小种的抗性可能是由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黑壳子粳、铁杆青和缺儿糯对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E3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薄稻和江南晚对ZE3小种的抗性可能分别由两对主基因和两对抑制基因互作控制。进一步将薄稻与12个日本稻瘟病鉴别品种杂交获得杂交F1、F2世代,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进行抗病基因的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薄稻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基因与12个日本单基因鉴别品种中所含有的已知基因是不等位的,是否为新基因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以黑壳子粳与感病品种苏御糯杂交,获得F1、F2和F2:3家系,从F2分离世代开始,按单粒传法获得F6重组自交系。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和中国生理小种ZG1接种鉴定亲本、杂交F1、F2、F2:3家系及F6重组自交系家系的抗性,根据F2:3家系的抗、感反应推测杂交F2代的基因型,并结合SSR分子标记对黑壳子粳中的抗病基因进行初定位。将黑壳子粳中对菌系北1的抗性基因定位在第11染色体长臂末端,位于SSR标记RM7654和RM144之间,该基因与这2个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7.2cM和10.5cM,暂定名为Pi-hk1(t);将黑壳子粳中对生理小种ZG1的抗性基因定位在第12染色体的着丝粒附近,与SSR标记RM277、RM511和RM1261连锁,遗传距离分别为10.5cM、11.7cM和20.8cM,暂定名为Pi-hk2(t)。根据初定位的结果,将黑壳子粳的Pi-hk1(t)基因与定位于第11染色体末端的Pi-1、Pi-k、Pi-44(t)和Pi-lm2等已知基因的品种杂交获得F1、F2种子。用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接种鉴定亲本、杂交F1、F2代的抗性,进行等位性测定。结果表明,黑壳子粳对日本稻瘟病鉴别菌系北1的抗性基因Pi-hk1(t)与4个已知基因是不等位的。根据F6重组自交系对菌系北1的抗、感反应,结合SSR分子标记,将黑壳子粳抗病基因Pi-hk1(t)定位在SSR标记RM7654和RM2738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9cM和1.6cM。利用F6重组自交系将黑壳子粳中抗ZG1小种的基因Pi-hk2(t)定位在SSR标记RM27940和RM28166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4.6cM和8.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