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噪声污染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围护结构,其声学性能是保障建筑舒适性、衡量居住质量的关键。为此,文中针对轻型木结构建筑在中低段频存在的吸声性能较差等一系列问题,依据Helmholtz共振结构在中低频声波范围内的高效吸声性能,结合建筑环境噪声和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特性情况,对轻型木结构建筑的内墙开展结构设计和研究分析,探索一种解决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在中低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噪声污染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围护结构,其声学性能是保障建筑舒适性、衡量居住质量的关键。为此,文中针对轻型木结构建筑在中低段频存在的吸声性能较差等一系列问题,依据Helmholtz共振结构在中低频声波范围内的高效吸声性能,结合建筑环境噪声和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特性情况,对轻型木结构建筑的内墙开展结构设计和研究分析,探索一种解决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在中低频声波范围内声学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次研究以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为研究对象,基于Helmholtz共振结构原理对其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和声学性能研究。首先,对现存一座建筑进行实地调研,调查记录建筑基本情况,分别对以交通噪声、家用设备噪声为主的噪声源的室内环境噪声进行了测试及其分析;其次,尝试将具有中低频高效吸声性能的Helmholtz共振结构应用于轻型木墙体结构中,对墙体单元体进行结构设计、阻抗管试验测试和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以此得到墙体单元体中孔径嵌入式结构的吸声性能变化规律;再次,通过阻抗管试验法对不同规格的试件进行吸声性能测试,探究影响孔径嵌入式结构墙体吸声性能的影响因素,并将孔径嵌入式墙体单元结构应用于实际墙体结构中,对轻型木建筑墙体进行了结构设计,为今后的现场实测和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支持;最后,依据前期试验研究结论和墙体结构初步设计,对墙体组合结构进行了结构设计与制作,并通过混响室吸声法实测墙体组合结构试件的吸声系数。通过研究结果与分析,其主要结论如下:(1)在室内环境噪声测试频率段内,交通噪声因素在中高频率段影响较为明显,而设备噪声因素则在中低频率段影响较为明显。交通噪声对于0-500 Hz以及5000-7000 Hz频率范围的室内环境噪声影响基本可忽略,其主要影响中高频段,特别是1000-3000 Hz频率范围时的室内环境噪声;而设备噪声对于0-150Hz以及5000-10000 Hz频率范围的室内环境噪声影响基本可忽略,其主要影响中低频段,特别是200 Hz频率附近和1000-2000 Hz频率范围的室内环境噪声。(2)在90-1600 Hz测试频率段内,墙体单元体中孔径嵌入式结构整体的声学性能有显著提高。对比于普通结构,孔径嵌入式结构的隔声性能虽在数值上并没有明显变化,但整体稳定性有增强;而孔径嵌入式结构的吸声性能明显优于普通结构,尤其是在低频入射声波范围内更为显著。(3)在90-1600 Hz测试频率段内,除100 Hz、200 Hz和630 Hz频率点的误差较大外,整体模拟结果与试验测量结果基本吻合。相较于试验吸声系数曲线,模拟吸声系数曲线向低频段移动,模拟结果的吸声峰值位于90 Hz频率段以内。(4)通过调节嵌入式小孔孔径和孔长,可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墙体单元结构在某一段入射声波频率范围内的吸声峰值、共振频率以及吸声频带宽。在保持嵌入式小孔孔长不变的情况下,随孔径的变小,整条曲线向低频移动,吸声峰值相对应的共振频率降低,第一阶吸声峰值增大,孔径为2 mm的试件在104 Hz处产生的第一吸声峰值可达0.984;在保持嵌入式小孔孔径不变的情况下,随孔长的增大,整个曲线向低频移动,吸声峰值相对应的共振频率降低至趋于稳定,第一阶吸声峰值增大,孔长为20 mm的试件在104 Hz处产生的第一吸声峰值可达0.996。(5)墙体组合体中孔径嵌入式结构在低频范围具有良好吸声性能,特别是在100 Hz频率处基本达到了完美吸声,但在中高频范围结构基本不吸声。对比于普通结构,孔径嵌入式结构在测试频率范围内吸声性能有一定的增强,在低频范围内吸声系数数值提高的同时吸声频带宽也有一定程度的增宽,且其平均吸声系数和降噪系数(Noise Reduction Coefficient,简称NRC)两个性能指标也均有提高,分别提高42.9%和100%。但就结构本身而言,吸声频带仍较窄,针对特定频率具有良好的吸声性能,而整体吸声性能不满足要求,需进一步进行优化。综上所述,本次研究通过将孔径嵌入式Helmholtz共振结构应用到轻型木结构建筑墙体结构的优化设计中。经测试和模拟分析表明,孔径嵌入式Helmholtz共振结构与轻型木墙体结构的结合,在不影响墙体隔声性能的同时较好地改善了墙体在低频入射声波段具有的高效吸声性能。上述研究有利于改善木结构建筑的声环境,提升人们居住环境舒适度和生活质量水平,以期为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的吸声降噪技术工作提供基础支撑,对促进我国轻型木建筑墙体结构声学性能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工作,及其推动我国现代木结构建筑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和现实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经济飞速增长,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研究先进的防伪技术和研发新型防伪材料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荧光防伪指在特定光照条件下显示不同于自然光照射的荧光颜色而实现真伪辨别的防伪技术,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高水平防伪技术之一。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在荧光防伪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其中,ZnO量子点具有寿命长、发射频带窄、色散稳定、光敏性好、绿色环保等优点。将ZnO量子点代替传统稀土类荧光
2016年起,为满足“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通行需求,国家大规模修建高铁隧道。相比于普通铁路隧道,高铁隧道拥有更高地建设要求和验收标准。高铁隧道修建过程中因开挖穿越软岩地层和断层破碎带而产生变形破坏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难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与建设质量。为此,有必要在工程实测数据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机器学习理论,加强对高铁隧道穿越软岩地层及断层区工况下施工变形控制措施及围岩稳定性
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Performance Concrete,UHPC)是一种超高强度,超高耐久性的高性能结构材料,是提高桥梁性能的合理材料选择。全UHPC桥梁结构性能优异,但经济性较差,高昂的造价限制了UHPC的推广。因此,UHPC和普通混凝土(Normal Concrete,NC)有效组合可降低造价,提高性能。UHPC-NC组合结构合理利用UHPC的受拉性能和NC的受压性能与
为探究一种结构用展平竹集成材的制造工艺,并尝试将其用作建筑材料。论文从基本单元出发,以有、无刻痕竹展平板为原材料进行物理力学性能分析,以此探究在不同高温软化工艺下的竹展平板质量;接着,展开对有、无刻痕展平竹层积材的物理力学性能研究,探究不同组坯方式对展平竹层积材质量的影响,并根据指接形式探究不同接长方式对结构用展平竹集成材的力学性能影响;最终,将展平竹集成材用作结构梁进行抗弯性能测试,以探究其是否
木材是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木材。然而,木材加工生产过程中容易产生大量的木粉尘,极大地限制木材加工行业的发展。因此,针对木粉尘特性方面的研究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木质粉尘物理化学特性较为复杂,实木材料的密度、含水率、铣削方向和铣削参数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粉尘的产尘量和粒径粒形,从而给木材工业除尘带来很多困扰。通过控制含水率及铣削参数等条件减少粉尘的产生是目前除尘的重要研究方向之
为了满足全球人口增长对能源、食物、材料和环境的需求,人们不断加大研究力度,寻求能源和化工生产的替代品。生物质资源是生产燃料和化学品所必需的主要可再生碳来源,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目前生物质储量充足且不与粮食生产竞争。纤维素是地球上含量最多的生物质,催化其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因此,开发一种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催化剂对于催化纤维素转化为多元醇非常重要。本文使用TiO2纳米纤维为载体、以
正交胶合木(Cross-laminated timber,CLT)胶合性能是保证其力学性能稳定的前提,当前越来越多的工程木产品与木材形成混合结构CLT(Hybrid cross-laminated timber,HCLT),由于工程木产品与锯材物理和力学性能的差异性,对其界面胶合性能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国内采用速生杨木压制的结构用定向刨花板(Construction oriented strand
银杏叶药用价值高,其中最具有药用活性的成分是黄酮类化合物和萜内酯类化合物。萘乙酸(NAA)和多效唑(PBZ)是两种广泛使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对植物生长发育、次生代谢等生理过程产生重要的调控作用。如何提高银杏叶中的黄酮和萜内酯含量一直是重要的研究课题,探究生长调节剂对银杏次生代谢物含量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该问题,本文采用田间和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NAA和PBZ处理下银杏的生长、叶黄酮类和萜内酯
从三维点云中进行精准的单棵树冠分割是森林生物量监测和森林生态管理的一项基本任务。如今光检测和测距(LiDAR)已经作为森林调查的主流工具,推动着森林数据采集模式的发展。本研究采用新颖的深度学习框架Point Net模型,直接对四种森林类型(苗圃基地、寺庙园林、混交林和无叶林)的点云进行处理,以此实现单株树冠分割。我们方法的具体步骤如下:首先通过激光扫仪以及无人机获取到四块试验样地的三维点云数据,并
树木可视化建模对于树木生长模拟和经营模拟具有重要意义和广阔前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可视化技术的不断革新,通过点云信息实现植物的可视化模拟逐渐成为林业可视化的热门领域。相较于传统的激光扫描仪,目前的激光扫描设备在扫描精度、扫描速度和匹配精度都有大幅的提升。在此基础上,以往因扫描设备精度不足而导致的数据残缺、数据丢失等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通过多站式地面激光扫描(Terrestrial 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