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榆林市作为全国的重工业能源基地,也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其矿产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重点缺水地区之一。工农业生产和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水主要依赖地下水资源,如何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保护该区域具有供水意义的地下水资源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以榆林市榆阳区和横山县的12口观测井29年(1980-2008)间的地下水埋深数据为基础,绘制地下水埋深空间等值线和地下水埋深动态曲线,揭示了地下水动态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法对研究区的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进行划分,并分析了每个类型的主要特征。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探讨了地下水动态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榆林市煤炭开采对地下水动态的影响特点,提出了区内水煤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对策。本文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研究区内的地下水埋深在空间上一般是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在时间上地下水水位总体呈下降趋势,1980-1990年间年平均值稳定,1991-2000年地下水水位缓慢下降,2001-2008年水位明显下降,其中301号观测井在2008年突然下降了6.4m。沙漠区滩地区的观测井年内地下水水位动态相对降雨的滞后时间比沙盖黄土区短。(2)运用模糊聚类分析法,根据地下水水位波动情况将地下水水位动态类型分为3类,即水位强烈变化型、水位中等变化型、水位弱变化-基本稳定型。位于研究区巴拉素、马合等地区的观测井(404、406等)属于水位强烈变化型,方差一般比其他两类大,系列最大方差为0.45,水位波动逐渐强烈,最大月变幅差和最小月变幅差1980-1990年为0.24~0.44m和0.04~0.10m,1991-2000年的为0.30~0.44m和0.10~0.14m,2001-2008年为0.35~0.56m和0.12~0.17m。位于研究区小壕兔、孟家湾地区的观测井(405、409号等)水位属于中等变化型,方差介于两类之间,最大方差为0.16,最大月变幅差和最小月变幅差在1980-1990、1991-2000、2001-2008年分别为0.15~0.27m、0.2~0.28m;0.35~0.54m,0.02~0.10m;0.07~0.12m、0.04~0.14m。研究区金鸡滩、麻黄粱地区的观测井(429、417等)埋深大,水位波动不明显,属于水位弱变化-基本稳定型,方差最小,最大方差仅为0.06,最大月变幅差和最小月变幅差在1980-1990、1991-2000、2001-2008年分别为0.10~0.17m、0.05~0.19m;0.07~0.22m、0.01~0.09m;0.01~0.12m、0.01~0.1m。位于研究区西南部补浪河的观测井(403)也是水位弱变化-基本稳定型,但受煤炭开采影响21世纪之后变化幅度增大,2007年甚至变为水位中等变化型。(3)研究区的地下水动态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是大气降水和地形地貌,地貌决定地下水的埋深值,大气降水是使地下水水位起伏有周期性。由于研究区属于能源工业基地,因此最主要的人为因素是煤炭等能源的开采,其改变了含水层的赋水条件,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基于榆林市煤炭资源开发对地下水水位动态的影响特征,以地下水资源与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为目标,提出了水资源和煤炭资源开采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