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苏州市吴中区社区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了解当地社区人群高血压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探讨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在高血压患者和非高血压居民分布的差异及一致性,以及不同类型中医体质归因于高血压的风险,为当地社区运用中医个体化预防和治疗高血压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基层开展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的高血压管理及中医药服务项目提供一些参考意见。方法我们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期间在苏州市吴中区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健康体检的居民,按照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在门诊抽取4个社区250例已确诊高血压患者纳入病例组,根据病例组性别、年龄等特征选取上述4个社区参加健康体检的250例非高血压居民纳入对照组,共纳入500例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现场问卷调查,采集资料,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中医体质辨识等。对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学分析,应用卡方检验方法判定不同中医体质类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及一致性,应用Logistic回归方法估计不同类型中医体质归因于高血压的风险。结果1.病例组男性103例(41.20%),女性147例(58.80%),平均年龄69.28±9.03岁;对照组男性109例(43.60%),女性141例(56.40%),平均年龄67.93±8.64岁。病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与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病例组平和质占14.40%,偏颇体质占85.6%,主要体质类型是痰湿质(27.20%)、血瘀质(19.20%)、平和质(14.40%)、阴虚质(13.60%)、阳虚质(12.40%)。对照组平和质占48.00%,偏颇体质占52.00%,主要体质类型是平和质(48.00%)、阳虚质(15.20%)、阴虚质(7.20%)、血瘀质(7.20%)、痰湿质(5.60%)。病例组和对照组在主要中医体质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41,P<0.001)。中医体质存在兼夹情况,病例组和对照组在中医体质兼夹情况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748,P<0.001)。3.病例组和对照组在主要中医体质与高血压关系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是本地区高血压发生的主要中医体质风险因素(P<0.05)。不同性别在主要中医体质与高血压关系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高血压的中医体质风险因素差别不大。不同年龄组主要中医体质与高血压关系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生高血压的中医体质风险因素略有不同。4.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医体质兼夹情况与高血压关系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单纯平和质相比,随着体质兼夹的程度加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呈上升趋势(趋势性P<0.001)。不同性别和不同年龄组中医体质兼夹情况与高血压关系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与单纯平和质相比,随着体质兼夹的程度加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均呈上升趋势(趋势性P<0.001)。结论苏州市吴中区社区人群高血压中医体质以偏颇体质为主,主要体质类型为痰湿质、血瘀质、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并存在体质兼夹情况。高血压与中医体质具有关联性,其中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为本地区高血压发生的主要中医体质风险因素,不同性别高血压中医体质风险因素差别不大,不同年龄组高血压中医体质风险因素略有不同,体质的兼夹程度越严重发生高血压的风险越大。在社区实际工作中可针对容易引起高血压病发生的中医体质风险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预防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