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盐碱地面积大,分布广。伴随着高速发展的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滨海地区加快围垦和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包括许多滨海新城的建设,这些新城绿化建设面临的重大难题是耐盐碱绿化树种筛选和植物群落构建,而后者又是实现快速绿化的主要支撑技术。植物群落构建往往以植物适宜性或者美学为原则,出现了各异的植物配置。植物配置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绿地整体景观效果、绿地系统的生态稳定性和生态效益发挥。本文以上海市崇明东滩湿地公园内的人工植被为研究对象,结合其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和滨海盐碱地实际特点,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群落结构及功能、生态学原理和美学原理相结合的定量评价滨海盐碱地绿化植被的指标体系,为本市和其他滨海盐碱地区的绿化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该体系包含生态(总体生长势、群落的层次、物种多样性、生活型多样性、乡土树种比例)、抗性(耐盐碱指数、抗病虫害指数、抗倒伏能力)和景观(观赏型和观赏期、季相变化、色泽协调度、搭配均衡度、覆盖度)3大准则13项评价因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平结构上,有隶属于47科70属的木本植物86种,所含种数最多的是蔷薇科(Rosaceae),为8属10种;落叶乔木和常绿乔木的比值为2.12:1,落叶灌木和常绿灌木的比值为1.36:1,落叶树种和常绿树种的比值为1.77:1,常绿乔、灌木的应用均不足,常绿乔木更甚;外来植物和乡土植物的比值为2.07:1,乡土植物应用不足;乔木的平均胸径是8.64cm,大部分(占77.27%)集中在5~15cm,正处于成长期,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发生明显变化;树种重要值较高(>20%)的仅有19种,由此造成的生态功能单一景观类型单调与滨海盐碱地园林绿化对物种丰富的植物群落景观的需求不相适应。(2)垂直结构上,公园的乔灌草比为4.19:4.38:14.15:29,乔木比重偏大,灌木及草本的比重偏小,乔木的数量只略低于灌木,乔木和灌木的比例严重失调;约半数(49.21%)的样方都是双层结构的配置,符合自然群落的复层结构仅占30.56%:调查的252个样方可分为5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群落季相及健康状况上,42.86%的样方仅在两个季节有景可观;平均生长势差(1-2)和好(4-5)的植物分别占20.93%和24.42%,平均生长势好的植物中,有落叶乔木9种,常绿乔木4种,落叶灌木5种,常绿灌木3种。(4)生态得分较低(0-0.2)或较高(0.8-1)的群落均较少,超半数样方(57.94%)的生态得分处于0.4~0.6;抗性得分低于0.4的样方较少,仅占2.38%,大部分样方(61.51%)的抗性得分处于0.6~0.8,且接近三成的样方抗性得分处于0.8-1,抗性得分普遍较高;景观得分较低(0-0.2)或较高(0.8-1)的群落均较少,接近半数样方(49.21%)的景观得分处于0.4-0.6。总的来看,综合得分较低或较高的群落均较少,大部分样方的综合得分处于0.4~0.8,其中得分处于0.4~0.6,等级为Ⅱ的群落有131个,占51.98%;得分处于0.6~0.8,等级为II的群落的有97个,占38.49%。(5)等级为I,可推荐的植物群落有5个;等级为Ⅱ和Ⅲ的植物群落在生活型多样性、观赏型和观赏期、季相变化上得分较低;等级为Ⅳ和Ⅴ的植物群落中单一乔木层群落占有相当大比重。在今后的滨海盐碱地绿化中,应大力提倡常绿树种与落叶树种,速生树种与缓生树种,浅根性树种与深根性树种,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及不同花期的树种,进行带状或行间混合配置,同时多应用色叶期较长的彩叶并耐盐碱树种,如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盐肤木(Rhus chinensis)、金叶接骨木(Sambucus williamsii ’Aurea’)等。但无论采用哪种混交类型,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等豆科植物(Leguminosae)的比例宜大,杨树(Pterocarya stenoptera)、榆树(Ulmus pumila L)等乔木的比例宜小,这样既能充分发挥豆科植物对乔木的促进作用,又不影响其正常生长。在构建群落时把灌木和乔木放在同一高度,通过充分利用观赏植物品种、开发利用当地野生植物资源、扩大乡土植物的应用比例、有节制地应用外来物种等途径增加植物种类,构建多样化的复层群落,提高绿地单位面积的物种多样性,丰富城市景观,满足游客的视觉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