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没有”型比较句“A没有(B)那么+形容词”为研究对象,从交际意图出发对其重新分类,探究该句型在语流中产生的除比较以外的其他功能,以论证修辞动因对固定语法句型所产生的影响,为“语法结构在修辞动因的介入下可形成修辞结构”的观点提供了新的例证。本文包括五个部分,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本章包括对“A没有(B)那么+形容词”已有研究的回顾,研究意义和目的的分析以及理论依据的介绍。通过对以往研究的回顾,本文发现前人多专注于语法描写,局限于句式中个别成分的限制和要求。本文试图从语用修辞这一新的角度重新审视该句型,提出“修辞性比较句”以区别于以往学界关注的“语法性比较句”,以期从动态的语用角度对前人的分歧做出解释。第二章“A没有(B)那么+形容词”的分类及功能分析。本章从主观意图出发,对“A没有(B)那么+形容词”进行分类。该句型表现为一个否定比较句,我们以认知焦点和情感倾向为维度,将其分为:“比较高下、褒A、贬A、褒B、贬B、否定A、否定B”等七大类,除“比较高下”类行使了基本功能“比较”以外,其余六类都具备特有的语义功能,在实际使用中形成了“保守褒扬、委婉批评、强烈烘托、贬低讽刺、礼貌反驳、传递不满、威胁驳斥”等交际类型。我们将后六类归为“修辞性比较句”。第三章修辞性“A没有(B)那么+形容词”句的语法表现及构建手段。本章以否定类和褒贬类的“A没有(B)那么+形容词”句式为讨论对象,分别考察两大类下属各小类的语法条件和表现,结合语义功能、语用效果和交际策略,揭示说话者在主观感情倾向及交际策略的干预下,通过设置或隐省比较后项、添加“那么”、选择褒义或贬义形容词作为比较结果等手段构建比较句,满足语义功能,达到语用效果。语法、语义创造的语用空间为修辞动因的进入创造了条件。第四章“A没有(B)那么+形容词”成为修辞性结构的条件。本章从内外两个方面讨论了句式成为修辞性结构的条件,其中内部条件包括“语法基础”和“语义基础”两个方面。语法方面:比较后项的选择和隐省、“那么”的加入都将句型语用空间扩大,而形容词的褒贬引发了受话者的情感倾向;语义方面:句式的基本功能所引起的心理效应正是修辞动因所要求的。外部条件即“修辞动因”,这里主要是“自主动因”和“互动动因”。“修辞动因”介入后,说话者通过强制性设置比较项,构造了“A没有(B)那么+形容词”这一差比句型。内外部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成了该修辞性结构的产生。第五章总结本文主要观点,指出不足。结合前四章的讨论,我们发现以往仅以“没有”型比较句的语法研究为主,而忽略了它在使用中的复杂性。“A没有(B)那么+形容词”是具有一定语用空间的句型,一旦介入修辞动因,句型不再“为比而比”、而是“为否而比”、“为褒贬而比”,因此语义重心不在比较项之间的差距,而在比较项达到的性状程度,否定、褒贬功能在语流中超过了比较的基本功能。对于修辞性比较句来说,比较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综上所述,本文通过“A没有(B)那么+形容词”句的研究,发现其背后的修辞动因、产生的语义功能和语用效果。本文认为:一定情境下对比较句结构的使用不过是一种策略,为的是实现比较之外的某种修辞功能。本文以修辞动因带动语义、句法分析,揭示了句型的语用空间,为“修辞结构”的存在提供了另一个例证,对目前差比范畴的语法研究有补足作用。同时更好地认识了“比较”、“否定”的语法语用功能,为汉语教学也提供了一些实际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