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溴双酚A(TBBPA)是一种常用的溴代阻燃剂,其主要应用于塑料、纺织品以及电子线路板的生产。由于它的广泛使用,TBBPA在土壤、底泥等多种环境介质中被检测出。TBBPA具有一定的肝脏毒性、免疫毒性和内分泌干扰特征。水稻田作为我国乃至亚洲的重要农田系统之一,是环境中TBBPA的重要接收场所之一。研究水稻土壤中TBBPA的环境行为对评价TBBPA的环境风险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应用C-14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在硫酸根(SO2-4)、Fe(Ⅲ)厌氧还原条件以及厌氧-好氧连续培养条件下TBBPA的降解、代谢以及结合态残留的形成和释放。厌氧培养195天后,少量的TBBPA (1.3%)矿化生成了C02,大部分的TBBPA在厌氧条件下发生了还原脱溴反应,其消除半衰期为36天。在S042-和Fe(Ⅲ)还原组中,分别在厌氧土壤中加入20mM硫酸钠(Na2SO4)和160mM的无定型Fe(OH)3做为体系的主要电子受体。SO2-4还原条件下,TBBPA最终消除半衰期为31天。无定形Fe(OH)3对TBBPA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在实验起始点大部分的TBBPA呈结合态残留,但伴随着Fe(Ⅲ)被还原成Fe(Ⅱ),部分被吸附的TBBPA被释放为可提取态。使用放射性检测仪(HPLC-14C-LSC)检测到有四种代谢产物产生。通过LC-MS鉴定,这些代谢产物为三种低溴代中间代谢产物(即一溴代、二溴代和三溴代双酚A (mono-, di-, tri-BBPA))和最终脱溴代谢产物(双酚A)。三种低溴代产物在实验后期逐渐消失,而双酚A在体系中积累,最终占了总放射性量的54%。在厌氧培养过程中,各处理组中均有大量的结合态残留的形成。SO2-4处理组中,在实验前期有较多量的结合态残留,约占了总放射性量的53%。随着培养时间延长,结合态残留量降低至约40%。无定型Fe(OH)3对TBBPA及其代谢产物有较强吸附作用,在实验初期形成了大量的结合态残留。使用草酸铵(pH3.25)溶解结合态残留中的无定型Fe(OH)3可以使Fe(Ⅲ)处理组实验初期的结合态残留完全释放,随着培养时间延长,Fe(Ⅲ)中草酸铵释放的结合态残留比例逐渐降低。这些释放的结合态残留包括TBBPA及其代谢产物,其组分随培养时间延长有一定的变化。此外将结合态残留和新鲜土壤混合培养后,体系中检测到了一定的矿化量,但结合态残留并没有发生释放。在厌氧-好氧连续培养实验中,将厌氧培养125天后的样品离心去除水层,转移底层固相土壤至矿化瓶中并好氧培养70天。在厌氧培养终止的时刻,体系中大部分TBBPA以及所有的低溴代代谢产物已经转化为双酚A或者结合态残留。当环境条件转化为好氧后,厌氧积累的双酚A发生了矿化(5.9%),约占双酚A量的9.5%。同时检测到大量的结合态残留的形成,双酚A的消失半衰期为11天。然而当培养条件转化后,原本形成结合态残留的TBBPA及其低溴代代谢产物再次在可提取态中检测到,约占了总放射性量的12.4%。这些释放的TBBPA及低溴代代谢产物在好氧培养过程保持稳定,并没有进行进一步的降解。本文研究了TBBPA在土壤中连续厌氧-好氧培养条件下的环境归趋,以及土壤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对结合态残留的形成和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厌氧-好氧方法修复TBBPA污染的土壤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实验中形成了较多环境行为不确定的结合态残留。由于释放的结合态残留物质在好氧条件下稳定,因此它们的环境风险应受到关注。第二轮的厌氧-好氧培养可能可以更完全的去除土壤中的TBBPA及其代谢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