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平矿坝下首采面开采坝体变形破坏规律及维修技术研究

来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l0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库坝下开采安全是指既要保证库水下安全的同时,也要保证坝体及水库运营的安全,把坝下呆滞的煤炭资源采出。安全、可靠地采出坝下煤炭资源无论是技术上和经济上都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采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相似材料模拟和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大平矿库坝下开采引起的覆岩变形破坏、地表移动变形、坝体移动变形和坝体变形破坏规律及特征,以及坝体加固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运用正交试验法确定不同影响因素组合的试验方案组,通过3DEC模拟分析得出各方案的导水裂隙高度和冒落带高度;结合工作面实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构建了该井田导水裂隙带高度和冒落带高度的计算模型。误差分析表明:导水裂隙带和冒落带高度计算结果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2.93%和4.08%,基本能够满足实际应用的要求。依据《三下规程》的规定及覆岩层性质,提出了库水下采煤安全性的判定标准。根据该计算模型和数值模拟得出的最大可能导水裂隙带高度,按照以上标准判定的结果为坝下首采工作面水下开采是安全可行的。针对待采工作面地表最大下沉值难以确定的问题,提出了覆岩剩余自由空间高度等于地表最大下沉值的观点。基于冒落带高度和残余碎胀系数等数据,运用自行建立的冒落带高度计算公式和逻辑判断等方法,构建了待采工作面地表最大下沉值的计算模型。根据该矿地表移动变形实测数据,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预计模型进行了消减误差的修正。运用修正后的计算模型和计算得出的地表最大下沉值等参数,对坝体移动变形和变形破坏规律及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坝体各个移动变形值均呈现不对称的分布形态,推断距工作面左帮30m和270m处的坝体变形破坏最为严重。根据地表移动变形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化量,建立了用浅部开挖替代煤层开采的简化(局部放大)模拟方法。通过全尺寸数值模拟、简化相似材料模拟和简化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坝体随工作面推进的变形破坏规律及特征:坝体受采动影响的下沉曲线最大值随着工作面推进向坝体中心位置移动,移至坝体中心位置后最大下沉值位置不再发生变化;坝体经历了从拉伸变形破坏到压缩-还原的交替变化过程,但各部位出现拉伸-压缩转变过程的时间节点不同;坝体受采动影响的起始点为工作面推进600m,终止点为工作面推进1800m,坝体受工作面采动影响的单侧长度为280m。根据坝体移动、变形和破坏的规律及特征,设计了由四个部分组成的坝体维修方案。分别为保证水位稳定的库水位监控方案,由分阶段加高组成的加高加固方案,铺设土工膜的防渗方案和以坝体移动变形观测为主的施工质量监控方案。施工质量监控结果表明,在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水位始终控制在+81.26m以下,工作坝高始终高于水位2.44m,坝体无渗漏现象和突然局部垮塌等异常现象出现,成功、安全、顺利地对首采工作面进行了开采。证明维修方案设计是合理的,同时,也证明了采前基础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研究方法可行性,与客观实际的吻合度较高。该论文有图101幅,表37个,参考文献162篇。
其他文献
岩石随着外载荷的增大发生变形和破坏,当外载荷保持不变时,变形并未停止,仍会持续增加,发生蠕变变形,其根本原因是岩石的非均匀性。岩石蠕变破裂是由岩石内部原始非均匀性引起的微观尺度破裂、细观尺度裂纹扩展和贯通、宏观尺度变形增大和破坏的过程,因此需要对岩石蠕变破裂的多尺度演化机理进行研究。论文从岩石蠕变破裂宏观演化实验和破裂断口微细观扫描实验出发,引入内动力的概念,分析岩石试件不同尺度变形破裂机理,建立
云平台因其成本低廉、服务资源数量丰富、计算和存储能力强大等特点受到了互联网行业的广泛关注。然而,随着云平台的用户数量持续增加,云任务数据规模庞大且类型多源,与此同时由于物理资源及虚拟资源异构性较高,平台内缺乏对任务数据的实时分析方法,使得部署资源无法及时且合理地适应任务的变化趋势,从而导致资源的短缺或浪费,影响了云平台的服务性能。因此如何依赖有效的任务数据分析手段实现平台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及合理配置
为了掌握综采面采煤机割煤产尘分布与沉降规律,达到合理设计综采面粉尘防治措施的目的,对山西某矿综采面生产过程中采煤机滚筒至下风侧55m范围内总尘及呼尘进行了现场测量。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逆风割煤总粉尘与呼吸性粉尘最大值均大于顺风割煤浓度。顺风割煤粉尘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三区分布特征,粉尘上升区、粉尘下降区、粉尘企稳区;逆风割煤粉尘分布表现出四区分布特征,粉尘上升区、粉尘紊乱区,粉尘下降区、粉尘企稳区。沿
采煤机截齿破岩机理及其载荷特性研究是滚筒结构优化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采煤机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的关键问题之一,虽然国内外对相关研究已做过大量的工作,但有关采煤机滚筒破碎煤岩过程至今尚未被彻底掌握,以此,本文采用理论建模、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截齿作用下煤岩的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过程,并对截齿载荷进行重构,主要内容如下:针对现有截齿截割煤岩模型多未考虑煤岩的弹-塑-脆性物理特性的问
油气资源的开发会产生大量的油田污水。尤其是随着非常规能源开采比重的不断增加,水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水的产量远高于常规井,增加了对环境污染的风险。污水回注技术是目前处理油田污水的主要方法,且常采用人工压裂方式提高回注量。由于地层中裂缝的存在,污水回注过程对地层环境同样存在着污染风险,因此有必要建立复杂裂缝条件下的流动模型,研究流体在地层中的渗流规律,为污水回注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复杂裂缝和边界系统为研究
全球页岩气资源丰富,中国页岩气储量全球居首,水力压裂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发展和应用的页岩气改造增产技术,能否形成复杂的水力压裂裂缝网络是评判水力压裂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页岩具有典型的非均质、非连续特征,其内部存在节理、层理、裂隙、微孔洞、微裂纹等大量缺陷,致使水力裂缝在页岩内部的扩展规律极为复杂。因此,从机理上分析和掌握水力裂缝在含缺陷页岩中的起裂及扩展规律,对于实施压裂前的可压性评价、压裂后的产量预
采煤机作为综采工作面中的关键装备之一,其动力学特性直接影响着整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建模、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煤机整机动力学特性进了系统性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基于采煤机工作面力学检测分析实验平台,分别进行了五种不同牵引速度下滚筒载荷实验测试,采用数据拟合方法构建了滚筒载荷的牵引速度修正系数的拟合公式,并通过实验方法对拟合公式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为研究采煤机行走轮与
煤炭资源的深地开采是我国煤炭工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安全、高效、稳定的能源产出既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布局的根本需求。煤岩在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和高地温的特殊环境下所表现出的深部力学特性及灾变模式对现有的理论与工程技术提出了挑战。研究深部煤岩力学特性表征,形成有效的煤岩体灾变监测预警方法对改善深部矿井开采环境,确保煤炭资源持续产出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本文以深部日趋
排土场是露天煤矿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区域,其松散结构和不均匀沉降等会诱发土体裂缝,对水分运动、水循环及植被恢复等产生严重威胁,但关于排土场土体裂缝的研究仍十分薄弱。土体裂缝是煤矿区地质灾害中最直观的一种,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种,其数量多、分布广、危害重,严重影响矿区生态安全。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大唐国际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南排土场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查、野外染色示踪试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通常采煤机割煤高度3.5m~6.0m的工作面称为大采高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割煤高度≥6.0m的工作面称为超大采高综合机械化开采工作面。神东矿区上湾煤矿四盘区1-2煤层厚度5.35m~9.6m,平均厚度8.9m,采用综采一次采全高开采模式。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割煤高度大、强度高、煤壁易片帮、顶板易冒落,装备承受的载荷高、且动载冲击严重,液压支架作为工作面围岩结构稳定性控制的核心设备,其对围岩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