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m80201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库型湿地是人为对自然的河流湿地区域性改变或重塑的产物,不仅具有水库的部分功能,也具有生态功能,其生态性质介于水陆生态系统之间及两类系统互相延伸扩展的重叠空间区域,是湿地类型重要的部分。但是近年来随着湿地资源的过度利用与环境污染,湿地资源大幅度退化,如何减缓和治理湿地的退化和衰减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对湿地研究的焦点。但对于我国来说,仅仅保护现有的湿地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恢复已经退化或者正在退化的湿地才是当务之急。在湿地景观设计方面,如何将湿地景观设计、湿地景观恢复、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湿地资源的经济价值有机结合起来,成为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以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性设计与重建理论、游憩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等理论为基础,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的设计方法来对水库型湿地景观的恢复性设计研究,并以河南佳多琵琶寺水库型湿地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以景观生态学、景观设计学、可持续发展理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性设计与重建理论、游憩学理论和美学理论等理论为基础,并分析归纳出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的内容、目标、原则;同时以此为基础,结合以上理论从方法论角度提出了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的5种设计思路和方法,并分析了其特点。(2)提出了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的5种设计思路。具体表现如下:湿地生态方面的恢复性设计,如总体布局的功能布局、景观结构等,分项设计的水系改造、土壤恢复、植被恢复等;湿地景观设计方面的恢复性设计,如总体布局的景观结构与视线控制、交通组织等,分项设计的水文景观设计、植物配置等;湿地旅游游憩方面的恢复性设计,如总体布局的交通组织、旅游节点、旅游线路的设计等,分项设计的保护生物,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对生物的影响;湿地美学方面的恢复性设计,如总体布局中的视线控制、旅游节点设计等,分项设计的水文改造设计、植被景观自然性和透景线的开辟等;湿地经济学方面的恢复性设计,如总体布局中的旅游节点设计、旅游线路的安排等,分项设计中的植物种类选择、淤泥处理、水质改善等。(3)以琵琶寺水库型湿地为例,将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的方法具体化应用。在进行恢复性设计总体布局时,功能分区引入了主区——亚区——节点的3级功能系统分区;景观结构则以景观生态学的边界——廊道——基质——斑块4级结构进行景观结构组织,充分尊重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并有机的组织和恢复湿地的各种景观。在进行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专项设计时,将水库消落带、植被、水系形态、土壤及生物引入其中,并进行合理的恢复。水库型湿地所特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琵琶寺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性设计的难度,我国水库型湿地景观恢复的建设和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实践和时间去证明。
其他文献
旅游交通作为旅游六大要素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交通通达性、道路质量的好坏都制约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发展。常
目的: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对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纳入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8例老年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对患者均进行经尿道
目的 观察手术结合射波刀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罗道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颅内罗道病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例因突发四肢抽搐、意识丧失20 min入院。头
为研究干燥工艺对白玉蕈非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本研究以白玉蕈为原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比较了热风干燥和真空干燥对白玉蕈中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有机酸和5’-
以新鲜鹿血为原料,利用胰蛋白酶水解制备鹿血多肽,以水解度为指标,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的基础上,确定酶解的最佳工艺条件,即加酶量为6%,pH为9,反应温度为37℃,反应时间为4h,水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措施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9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采取各项常规专科护理,干预组在上述
本文挖掘了技术和设计结合的建筑师案例。在明确环境意义的前提下,阐述了经由奥格雅、班哈姆和霍克斯三人研究提出和完善的两种环境设计模式:环境排斥型设计和环境选择型设计
脱氧水是高浓稀释啤酒的重要组成部分,脱氧水的微生物状况直接影响啤酒质量。本文根据脱氧水制备的工艺流程,简要介绍不同工序的微生物控制要点。
四川已知有砂金矿床约30处,矿点200余处,民采点数百处,是我国主要的砂金产区之一。凡有第四纪砂砾层分布的地方几乎都有砂金富集。造成这种成矿特点的因素有三:(1)川西大面积
绪论行人交通和车辆交通共同组成了城市的交通体系,行人交通通常包括沿道路纵向行走的行人交通和横向过街行人交通两部分。其中,纵向行人交通可通过人行步道系统处理,而行人交通